大咖说城市群协同治理研讨会精彩报告

“城市群协同治理”全国学术研讨会,

前两期不知道大家听的怎么样呢?

今天小编这里给大家分享最后一期,

一样的精彩不容错过哦~

今天的精彩报告有:

许熙巍教授(天津大学)

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以吉林省洮南市为例

马双全教授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协调发展探讨

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

城乡关系视角下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及反思

后台回复“录音3”后台回复“录音3”

这次是后台回复“录音3”

即可保存下载现场报告录音哦~

下面我们看看都有哪些精彩要点

许熙巍教授(天津大学)

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以吉林省洮南市为例

主讲简介:

许教授主要以洮南市为例,分思考缘起、关于跨区域协同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三个部分来讲解中小城市在区域协同中的出路与思考。

1.思考缘起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在既定环境下地区之间在产业、政策、环境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并形成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在新常态下,要求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小城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选择?

2.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向协同的转变

区域内协同的思考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来看,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资源要素被京津等中心城市或发达地区“磁吸”“极化”的过程,而大城市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则呈现资源要素外流的态势。这一发展路径曾引发了区域差距过大、“环京津贫困带”等发展不均衡问题。

中小型城市该如何选择?

是否能够从功能集中、产业竞争到功能疏解、产业协同?

是否需要从同区域迈向跨区域合作?

3.实践探索

通过分析和评估洮南市的现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目标:

一转:转变发展观念;

二调:调整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模式:

传统路径依赖——区域协同合作

三产孤立——三产联动

城乡二元——城乡融合

产业结构:

一产:传统农业——大农业

二产:保护特色产业,优化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

三产:培育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的新业态,休闲旅游

三优:优化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结构,优化内外交通;

四提升:提升社会经济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城乡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马双全教授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协调发展探讨

主讲简介:

马主任报告围绕哈长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哈尔滨为对象,以空间格局协同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一轴、一带、一核”逐层探讨空间与产业、设施、环境等要素的协同发展策略,最后提出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议。

1.黑吉两省城际空间格局与统筹发展(一轴)

通过剖析哈长城市群自身优势和机遇,结合自身条件,围绕产业、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协调空间格局,实现统筹发展。

●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北方开放重要门户”功能定位;

●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合理化产业体系;

●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加快哈长地区城镇化进程;

●先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对城市群发展的引导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

2.哈大齐牡协调发展(一带)

●发挥哈尔滨的核心带动作用,依托产业优势,促进哈大齐牡协调发展;依托协同协作发展,明确城市职能分工。

●构建多元发展的经济发展带,依托哈尔滨都市圈,促进卫星城市建设,形成“哈尔滨为主,中小城市为辅”的发展模式。

3.哈尔滨城市空间布局(一核)

该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哈尔滨新区规划建设思路与重点,用新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新区,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促进“三区”和“一高地”建设,形成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思路与重点:

包括优化城市用地功能结构;合理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加强中心城区外围经贸功能配套区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屏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重点建设哈尔滨市区周边9个卫星城镇。外围卫星城镇要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产业协作协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承担主城生产、居住等功能分流,形成集现代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圈。

4.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建议

哈长城市群跨省区规划的实施、实现,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有力的的领导小组,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构建支撑平台、整合区域协调机制,就重大生产力布局、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共商共议,打破行政壁垒,落实跨区规划,实现跨区行政的协调合作,科学发展。

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

城乡关系视角下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及反思

主讲简介:

范教授主要以苏州地区为例,从城乡关系视角,结合苏州地区乡村规划的演进历程、有益探索和存在问题当中来思考未来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发展。

1.城乡关系视角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关系演进历程可以看到规划实践活动始终贯穿着人类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差别,不同的城乡关系下乡村规划呈现出不同的导向与特征。“融合”是城乡关系的必然归宿,乡村规划也将顺应这一趋势。

2.苏州地区乡村规划

(1)苏州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历程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城乡关系和乡村规划的背景和特征,以及比较不同城乡关系下苏州地区乡村规划呈现出的特点,展现了以苏州为代表的城镇化密集地区正经历城乡关系由分离趋向融合、规划本位由激进演变趋向于理性回转的乡村规划演进历程。

(2)苏州地区乡村规划有益探索

以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资源:

●在年江苏省“城乡规划全覆盖”及“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政策引导下,苏州乡村规划由个别村庄拓展到全体乡村。

●在村庄、村域规划基础上增加了镇域层面的镇村布局规划,建立了乡村个体与城乡整体的初步联系,有利于统筹城镇密集地区的城乡资源。

以设施布局规划缩小城乡生活差距: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与乡村规划逐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对接,缩小了城镇密集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以技术导则及要点颁布明确城乡规划编制差异:规划建设导则及技术要点分省级、市级、区级三个层面进行颁布,完善填补了长久以来苏州地区乡村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空白,为乡村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3)存在的问题

乡村规划价值观与新型城乡关系的背离

●乡村规划价值观以城市发展为本位,与“新型城乡关系”相背离。

●这是一种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行政指令,而不是基于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自发性规划,其本身就缺乏空间正义。

●在此价值观下,本质上的“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实现“新型城乡关系”。

乡村规划编制与乡村发展逻辑的冲突

●编制方法存在单一性:缺乏城乡空间的宏观把控;规划本身应有的公共利益较少有实质体现。

●编制内容走向模式化:忽视城乡空间异质性,趋于公式化与城市化;缺少村庄“地域特色理解”,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

●编制技术缺乏针对性:未考虑乡村衰败的自然演化规律;缺少数据调研与分析

因篇幅问题,

加上报告内容精彩丰富,

想细听的朋友可保存下载录音哦~

↓↓↓

后台回复“录音3”

即可获取现场报告录音

↓↓↓

点下面的链接即可跳转查看前两期的内容:

大咖说┃“城市群协同治理”研讨会精彩报告之一

大咖说┃“城市群协同治理”研讨会精彩报告之二

更多的精彩信息

还请继续







































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xw/1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