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新闻一班新闻作品赏析

新闻作品赏析

1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作者:王思达周聪聪朱艳冰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背景:年4月日凌晨,李保国溘然长逝。当日下午2时,作者即赶到河北农大,使河北日报成为首家到访媒体,本文是李保国教授去世后全国最早见报的文字通讯。从李保国去世至稿件付梓,整个采编过程仅仅48小时。本文作者之一周聪聪,也是在李保国生前最后一位采访过他的记者,是李保国教授去世后全国最早见报的文字通讯。

4月10日凌晨4时,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就在3月3日,这位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的博士生导师,还在石家庄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面对面采访。

突然的噩耗震惊了爱着他的人们。

“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把他按在床上好好休息,不要四处奔波了。”亲人眼中的泪水诉说着生死永隔的悲伤。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学生手中的日程表默默无言,却详细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李教授啥时来俺们村指导啊?”在他离去几个小时后,手机里又传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音,那些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教学、科研、下乡指导,我们想知道,总是急匆匆走在路上的您啊,是不是也无法放下这一生的牵挂?

4月8日:一天都在为科技项目奔波

4月8日上午,您从顺平赶回保定。此时,58岁的您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了。

这个春天,您照例一直在路上。本来,这次省科技厅在顺平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有同事劝您派别人去,您却说:“不行。”因为您牵挂着山区开发的整体科技规划,也牵挂着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回来,您来不及休息,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中的河北省山区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河北省山区核桃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河北省山区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作最后的准备。

讨论一直延续到饭桌上。您没有午休,下午3时讨论一结束,就自己开车,带着部分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

以往您出差,身边总是有跟了您20年的助手、同为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齐国辉教授,一路跟您换着开车。可这次因为工作另有需要,齐教授已经带队提前出发了,身边没有其他会开车的人。

知道您连日奔波,同事们都劝您别亲自开车了,从学校找个司机吧,您却笑答:“没事儿,跑过多少山路了,去趟石家庄算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考虑到您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您配专职司机,可您却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您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下午5时,一到石家庄,您立刻叮嘱课题组成员们为第二天的科技项目验收会作最后的准备,自己则见缝插针地忙活其他科研项目。

等您忙完,已经近晚上10时了。仍不放心的您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确认——“明天的签到表做好了吗?”“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您才放心回房间休息。

您就是这样,马不停蹄,却又认真细致。您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受益匪浅”,而您这样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出来的富民技术,至今造福着太行。

4月9日:踏着夜色返回保定,途中已安排好下一周的行程

4月9日是周六,科技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同事们返回保定,您和同为农大教师的妻子郭素萍却留了下来。你们要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参加一个有关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您一再说“这个项目很重要”,因为它关系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而这些,恰恰是您30多年来最关心的问题。

妻子心疼您,劝您饭后休息15分钟再出发,您却发火了:“时间提前定好了,让人家等我吗?”

会一直开到傍晚,您却舍不得在石家庄住一晚,又一次迎着朦胧夜色踏上归途。

其实原来您还想去一趟平山的李家庄,因为那里有您负责的生态观光产业规划,果园新栽的果树刚刚剪枝、浇水、覆膜。虽然前不久妻子代您去看过,但您还是有些不放心。无奈下,多年来跟您一起摸爬滚打的妻子只好劝道:“我干得虽然不如你好,但也干了这么多年了,放心吧。”

您罕见地被劝服了,同意先回保定。也许,毅力超常的您,也已经感觉到了悄悄来袭的病痛?

“周一、周二在校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

回程路上,您仍像平常一样,一项一项交待妻子着手安排下一周的工作。

今年春节之后,虽然开始明显憔悴,可您仍坚持下乡20多次,赤城、平山、南和、临城、行唐、岗底、前南峪……您的同事们都说,这30多年,您干了比普通人70年还多的工作。

此时,已经踏上生命最后旅程的您,仍放不下牵挂了一辈子的大山和农民。

您说,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因为,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很多老百姓的生活。

一路上,您的手机响个不停,妻子一直在帮您接听,为您传话。这是你们这对科研伉俪在路上的常态。

此前一天和您同车去石家庄的河北农大陆秀君教授,仍清楚记着当时您接到每一个电话时的情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这位素昧平生的农民慕名请您推荐树苗。您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耐心地嘱咐了他若干注意事项。

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的手机24小时开机,通讯录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号码是普通农民的。无论何时何地,每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打来电话,您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4月10日凌晨:您突然走了,连一句话都没留下

从石家庄回到保定时,天已经黑了。晚上8时15分,你们才开始吃晚饭。郭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

晚饭是杂豆粥、咸菜疙瘩,还摊了几张鸡蛋饼。可您吃不下,郭老师好说歹说,您才勉强吃了一张。

今年春节过后,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出差在外,午饭您也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您的病有多严重。

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年您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年,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又缠上了您,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

但您闲不下来。您甚至戏言:让我干下去吧,万一有一天我严重发病,缓得过来就缓,缓不过来就算了……

因为食欲减弱,春节后短短两个月时间,您的体重下降了十多斤。医院看看,您却总推托说“没时间”,还戏称饭量减小是“低能耗高效率”。

可您的学生施丽丽清楚记得,以往,虽然疾病缠身,可只要一下村,您精神显得比谁都好,走得比谁都快,但3月9日跟您到滦平示范区实地勘测那次,因为山路通不了汽车,大家只好徒步爬坡时,您曾在路边轻声叹息:“你们先走,我慢一点——爬不动了。”

那时,您是不是已经感到了难以抑制的疲累?您是不是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吃完晚饭,工作电话又从您的手机上一个个拨出接入。

已经是晚上9时了,您还在电话里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这是最近两年您投入精力最多的项目之一。

这是您生前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我们再也无从得知,那一夜,您在办公电脑前忙碌了多久。

4月10日凌晨2时,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

呼啸而来的急救车把您送到了最医院。人工心肺复苏、电击……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这一次,您再也没能缓过来,没能睁眼看看心爱的小孙子,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您已无法听到,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

太行山的百姓,舍不得您!

您已无法知晓,多少情真意切的呼唤:

多万燕赵儿女,舍不得您!

赏析:

1、整篇通讯按时间顺序,叙述了4月8日、4月9日李保国教授的紧张行程,以及他在10日凌晨突然发病逝世,文中有很多时间点的描述,显得紧张急促,这短短48小时的忙碌生活,其实是李保国这一生的缩影,他一直在为民生福祉忙碌奔走。

2、本文使用常规新闻报道中较少人使用的第二人称,一个“您”字,亲切尊敬,是对李保国教授的缅怀,在报纸行文平实朴素的同时,方便了感情的层层递进。整篇通讯并没有很多的煽情语段,只是将记者的所见所闻如实写出,显得真实、可信、生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李保国是年全国推介的时代先锋,李保国去世后,采写他事迹的相关报道很多,这篇报道是全国媒体中首发的文字通讯作品,时效性强,采访细致,文章独辟蹊径,选择小角度切口,通过真实自然还原他人生最后时刻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做人原则与性格特质,从紧张的日程和工作细节当中,体现了李保国教授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反映了不平凡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科技扶贫而忘我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文字朴实无华,读来真实感人,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合理,报道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揭示时代主题。

2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走笔:

用笔很快地写

唐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一种叫作随笔的题材

背景

“河湖连通”工程是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在推进这一重大战略进程中,吉林省率先“破题”实践,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抓住这样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题材,第一时间深入工程现场,大量采访了工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建设者及当地群众,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形成《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这一深度报道。报道在全国最先“发声”,第一次全景式把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水激活万水流

—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

本报记者李新民李大川高大伟

河湖连通水丰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花鲜荷青沃野风,西部美景令人醉。

这是今年5月26日时任省长巴音朝鲁在《吉林日报》“河湖连通”新闻图片专刊上有感写下的诗句。诗情飞扬,寄托着吉林西部“水至绿来、一通百通”的瑰丽梦想。

河湖连通,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词汇。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化身成一个大地上的奇迹?

瀚海一水一重天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

——白城昔日民谣

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滩,“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

星罗棋布在八百里瀚海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反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鹅、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踱步,在苇海间穿行……

向南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

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的边缘。

“年洪水后,连年干旱,向海原有的22个湖泊泡沼多数干枯,湿地由3.6万公顷减少到多公顷,减少90%还多。”白城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柏良说起历史非常痛惜。几年前,莫莫格湿地面积也一度缩小70%,水鸟由多种减少至50多种。

西部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如今,长年干旱已让这里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从长春去白城,长春下雨,到农安变阴天,到白城就晴天。”这一描述真实地反映出我省西部的生态状况。

缺水不等于没水!一方面干旱造成生态急剧恶化,另一方面过境江河每年汛期的洪水屡屡为患。

年抗洪、年抗洪、年抗洪……我们记忆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抗洪场景几乎都发生在白城。

十年九旱,却又年年防洪。很难想象,这么矛盾的场景在这里反复上演。

“嫩江年年闹水,而江坝两公里之外就闹干旱,水白白流走了。”一位参加过月亮泡抗洪的老水利工作者手指嫩江无限感慨。

白城有自然泡沼多个、大中小水库25座,大多干涸,而每年从这片土地流走的洪水资源平均径流高达多亿立方米。年吉林发生特大洪水,从镇赉过境的洪水就有14亿立方米,转眼年镇赉开始大旱,无水可用。

“如果能把这些过境的洪水资源利用起来,让河湖连通起来,用洪水来给这些散落在退化草原和盐碱地上的泡沼补

水,这正是顺其自然!”省水利厅厅长宿政和很多水利人开始了深深的思考。

“湿地又‘活’了过来!”10月16日上午,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补水后,莫莫格湿地鸟类种类增长近50%,白鹤由0年以前的多只增加到现在的多只,约占世界种群数量的95%以上,停歇时间和种群数量都堪称世界之最,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

补水后,向海湿地日渐水草丰茂,多年不见的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珍稀物种重回向海湿地,小天鹅一下来了多只。

兴衰盈盈一水间

“没有青山绿野,净沙包子;没有秀湖碧水,净碱泡子;没有绿草鲜花,净土蒿子;没有珍禽异兽,净兔猫子;没有俊男美女,净弯腰子……”(注:净,东北方言,意为“全是”。)——白城民间俗语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引水为赢,有水则兴。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决定西部命运的观念革命。

月亮泡,洮儿河经此汇入嫩江。

年汛期,洮儿河发生了自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嫩江发生了二十年一遇洪水。月亮泡无法向嫩江泄洪,最高水位达到.57米,而6号坝坝顶最高程仅为.50米。6号坝岌岌可危,坝下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河湖连通”的分洪功能立下大功!8月25日,水库开闸泄洪,共分流洮儿河洪水4亿立方米,降低月亮泡水库水位近1.1米,如果不分水,后果不敢想象。

“河湖连通”工程的先行先试让白城尝到了甜头。

年和年,白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河湖连通”工程一批应急试点工程,把45个泡沼与河流连接起来,至目前已增加蓄水量9亿立方米,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5.5万公顷,恢复草原、芦苇面积6万公顷。

景美了,人也乐了。“河湖连通”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生态富民”工程。

在向海雁鸣湖,数万只本地独有的“向海雁”掠过水面低飞,蔚为壮观。这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利民村村民崔本军养雁的“大本营”,他是七八万只大雁的主人。“一只雁养4个月就可出售,去了成本利润元没问题,养只就能挣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跟着养雁,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

有水了,恢复勃勃生机的不仅仅是湿地。

两年时间,白城增加水面面积万亩,今年渔业产量预计3.3万吨,是14年来最高产量。

“风沙小了。”这是白城市林业局副局长肖凤祥直观的感受。

“草原的草平均高了2厘米。”白城畜牧局副局长张春雨说:“现在草原沙化、碱化速度明显减慢,鹰多了,治鼠不用放药。”

白城市农委副调研员于洪翔难掩兴奋:“今年虽然有旱情,但‘河湖连通’工程保证了灌溉水源充足,收成反较往年好很多。”

年白城全市平均降雨量.7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5.9毫米,今年降雨量有望超过毫米。年白城全市地下水平均上涨1.02米,预计粮食产量82亿斤,是历史最高产量。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水奔腾绿尽来

“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

“大白桃、镇痛片,风沙遍地没个干。”(注:大,大安;白,白城;桃,洮南;镇,镇赉;痛,通榆。)

——白城基层干部中流传的顺口溜

搞生态,兴水利,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政绩工程,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持续不断往下干。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曾经为水而困,如今因水而兴。

5月份开闸引水的白城运河穿越白城市区,让这座城市顿时多了几分灵动。在白城生态新区,白城市民的第一个亲水平台——鹤鸣湖,引来了地产巨擘碧桂园在此扎根。白城,正从“灰色之城”变成“绿色之城”。

“河湖连通”带来的变化让市委书记李晋修对白城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发展生态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只有生态好了经济才能真正发展上去。白城“河湖连通”工程的实践证明,生态之路在西部既行得通,也能走得好。

吉林是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年增产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下一步向哪里要增产?

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在西部!前提是: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有了水,通过“土地整理工程”会增加土地;有了水,缓解干旱会节约成本增加产量。

西部将成为吉林乃至全国新的米粮仓、鱼米乡。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希望的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这既是囿于西部干旱缺水的恶劣生态现实的“命题文章”,也是破解西部未来发展之路的“破题文章”。

西部未来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如果生态环境改善,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将转变为巨大的产业和经济优势。西部走生态之路,既是解困,更是升级;既是求生存,更是求发展。

年6月,时任省长巴音朝鲁主持召开西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座谈会,决定启动实施“河湖连通”这一重大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在白城、松原及长春等10个县(市、区),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及已建重大水利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渠道,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将河流洪水期富余的水量和灌区退水引到天然湖泡中存蓄起来,形成河网密布、集中连片、河湖互动、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河湖连通”工程列入“十三五”期间建设的国家重点水利项目,同时作为近期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强调,要把“河湖连通”工程作为西部生态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稳步实现粮食增产的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实施。

省长蒋超良要求,把“河湖连通”工程作为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实施,确保见到实效。

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具体组织推动,与有关部门统筹谋划,研究落实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水利、发改等有关部门和白城、松原等有关市县将工程作为一件大事,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河湖连通”,这一国家重大水利战略构想,吉林率先破题。

目前,“河湖连通”工程的四大水源工程: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引洮分洪入向,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全省14个“河湖连通”应急试点工程已全面开工……

到年,“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完工时,将体现出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规划区内湖泡湿地总面积将达平方公里,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70%以上的水平。

“西部美景令人醉”,一个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丽西部将精彩呈现。

赏析

这是一篇难得的重大主题深度报道,读起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报道站位高远,思考深入,气势恢弘,生动厚重,既有历史时间跨度,也有地域空间广度,既有经济规律自然规律认知的深度,也有对持续发展振兴发展思考的厚度。

报道方式大胆创新,写作特色鲜明。每一部分开头都引用民谣俗语,既是今昔对比,又契合点题,极富个性色彩。报道架构宏大,叙事严谨,语言凝练,脉路清晰。报道大量运用镜头式语言,通过典型场景不停切换。形象展示和深刻揭示,真实具体,生动感人。展现了记者比较强的重大题材把握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报道刊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谁看好了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xw/17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