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middot非凡史海钩沉话老爸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青葱岁月愁
生逢乱世,血雨腥风
国难当头,长也维艰
铁蹄之下,度日如年
第二章
职场蹉跎记
刚入职场,又陷狼窝
虎口脱险,再起风波
再赴职场,投身革命
第三章
痛并快乐着
初涉官场,马跃洮溪
心直性耿,官场首挫
重操旧业,十年生息
第四章
十年沉浮录
覆巢之下,有惊无险
枪林弹雨,险处求生
苦中求乐,再遇良机
第五章
职场收官难
职场磨砺,续写新篇
退求其越,花甲创业
易地重生,老俞弥坚
尾声
引子
年,我66岁,民间有谚云: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据说这个岁数是人到晚年三道坎儿中的第一道坎儿(另两道坎儿是七十三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一年可能会发生一些祸事,破解的方法就是吃自己女儿送的一刀肉,才能平安度过这道坎儿。我没有女儿,老天爷只给了两个秃小子,所以也就没当回事儿,加之我的老爸老妈尚都健在,他们早都过了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道坎儿,老爸95虚岁,已过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而且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他自己有决心,我们也有信心陪他安度期颐之年(古人百岁别称)。老妈也到了耄耋(古人八十至九十岁的别称)之尾,在他们面前,我还要时不时的扮演一个莽撞少年角色惹老爸“生气”,他也会“严厉”地教训我几句,有时还会不轻不重的给我两下,骂一声“犊子”。在父母面前,我们从来不敢说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也陶醉于这种家长式氛围的天伦之乐中。
66岁坎儿年这事儿,就像风一样飘过,被忘在了脑后,况且我因父母健在,也从来不办什么生日,每年到了这一天,老妈一定会煮几个鸡蛋,大家凑在一起,吃个便饭就把生日过了。然而今年不同,几个确信坎儿年这事儿的朋友还真把它当成了一件危机四伏的大事,张罗着给我办一个生日宴会,消灾祈福,我只好一个个做他们的工作,反复解释,认真劝说,总算把这件事压了下去。然而天下还是有高人,一位朋友的女儿在我生日这天,真的送来了一刀肉,以弥补我没有女儿的缺憾,这是一块重六斤六两的牛肉,筋肉相连,丰满鲜嫩。
本来到了这里,“不死掉块肉”这件事已经有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解决方案,这一年我真的没死,也没有发生任何“祸事”,这个所谓坎儿年应该有个完美的结局了。然而就在这一年,我却结结实实的掉了一块肉,一块无法弥补也无法用斤两来衡量的巨肉,我的老爸就在这一年突患肺癌,临近岁末之时猝然离世。
时至今日,老爸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悲天抢地、伤痛欲绝的哀悼时期已经基本过去,心情也逐渐平复下来,然而老爸的音容笑貌,人生经历却时常浮现脑际,就像一部老式电影放映机在吱吱扭扭的播放着年代久远的纪录片,虽然斑斑驳驳,时断时续,却是那样深深的镌刻在脑海深处,拂之不去。站在老爸墓前,钟磬齐鸣,僧人们诵经的声音在耳边萦绕,此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写点东西的冲动,应该把老爸一生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和家人留个念想。
有一句社会流行语“冲动是魔鬼”,一旦真的坐下来才发现这个“冲动”实在难以实现,首先是时间问题,我还在上班,每天杂事繁多,办公室人来人往,还要参加各种会议,闲暇时间不是没有,但都是破碎的,刚要写字,有人敲门,有个思路,又要开会,回到家里,各项琐事照样不少。更主要的问题是素材匮乏,老爸很少讲他自己的事情,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事,亲属中能够知道些老爸经历的两个硕果仅存者,也已年届九龄,基本上一问三不知,对早年的事情完全属于“断片”状态,难道这个“冲动”真的成了魔鬼,实现不了了?
经过一番思索和谋划,一个解决方案逐渐清晰起来,我在学校工作,有寒暑假,虽然假期也有不少工作,整块时间还是有的;再说素材,作为家中为长子,我对老爸早期生活毕竟有一些断断续续的了解,现在要把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整理出来,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理顺摆正,付诸文字,虽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我来说也不是不可为之。而且我还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把老爸的人生经历嵌入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使之融会贯通起来,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够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而这些历史知识的时间节点和原始内容基本取材于同时期的档案记录,准确翔实,笔者只是把它们作为老爸人生经历的历史背景用文字表述出来而已。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时期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无论你只是一个轻轻走过的普通人,亦或是叱诧风云的历史弄潮儿。
好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把这个“冲动”做成了推不掉、躲不开、不得不说也不得不写的责任和使命,不得已而为之又不能不认真而为之。
本书原定书名为“神奇老爸-不得不说的故事”,读者诸君可能有些诧异,本来这就是一部回忆录吗,为什么使用了“神奇”和“故事”两个词汇,是为了博取眼球吗,其实非也,我的老爸生活中真的发生过许多神奇事情,他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充满了故事色彩。老爸生于军阀战乱年代,长于日伪统治时期,少年丧母,数次死里逃生,待至成年又逢国共内战、政权更迭,“而立之年”职场跌宕,跨过“不惑之年”本应仕途顺达,却遭“十年浩劫”,甫至“知天命”年岁,本来布了一局职场好棋,只待收官,为自己几十年宦海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收尾一笔,岂料遇上搅局的“猪队友”,成了“植树”的前人,美了几个“乘凉”的猢狲……
老爸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改天换地的一段历史进程,他出生前一月恰逢孙中山逝世,随后国民政府成立;而在他逝世的前一月与我母亲双双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从国民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两个时间节点虽为巧合,但把它称为“神奇”也似不为过。老爸生性率真耿直,眼里不揉沙子,遇有不平之事,必欲一吐为快,从不藏着掖着,生不拖泥带水,死不纠葛缠绵,实乃一“真男人”也。他不经意间上演的这部跌宕起伏、悲喜交集的人生大戏,应该契合“神奇”和“故事”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吧。
几个读过原始稿件的朋友都提出建议,认为老爸的“故事”固然可称“神奇”,但也基本都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并且镶嵌、融汇到同期历史大事件中的凡人琐事,虽为平凡事,恰逢非凡时,庄子有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几经推敲、斟酌再三,书名终于确定使用《平凡·非凡——史海钩沉话老爸》,切望诸君体谅笔者码字不易,所言缪与不谬,静心一睹之、平心以待之。
第一章
青葱岁月愁
生逢乱世,血雨腥风
老爸生于年(民国14年)4月15日,星期三,农历乙丑年三月廿三,属牛,用年轻人的时尚说法,老爸是白羊座。
中华民国奉天省北路洮安县(现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县城西北部的一户李姓菜农之家,降生了一位男婴,取名凤章,就是我老爸,他出生时长什么样,我没有看见,小时候曾问过弟弟妹妹,他们也说没看见。
民国二年(年)奉天省改“道”为“路”,靖安县隶属奉天省北路,民国三年(年),靖安县改称洮安县。
老爸出生的这一天,恰逢天后妈祖诞辰日,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这是“神奇老爸”生命中众多“恰逢”和“巧合”的第一个。
老爸出生的这一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血雨腥风,浙奉大战爆发,日军入满援奉,风流少帅张学良的良师挚友郭松龄兵败被杀。
这一年的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后一系列惨案和冲突相继发生,6月11日汉口、6月13日九江、6月23日沙基、7月2日重庆、7月31日南京,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发生在广州的沙基惨案,死伤军民二百余人,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卅运动”的浮雕
此时老爸尚在襁褓之中,但他出生的这座小城却掀起了一股声讨帝国主义暴行,声援爱国学生的巨大浪潮。曾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一起在天津创办觉悟社,时任白城中共党组织负责人的马骏(又名马天安)牵头,于6月7日以“吉林爱国六人团”的名义发表宣言,并于6月10日成立“吉林沪案后援会”,向军阀政府提出了12项要求。随即铁路工人举行大规模的罢工游行并募集捐款,学生和群众也纷纷举行反日示威游行,并于14日发展到有工、农、商、学各界五千余人参加的反日游行队伍,他们愤怒砸碎了日本驻当地满铁分公所的门窗,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北京日坛公园马骏纪念室前的马骏烈士铜像
那个时期中共党组织在当地的一系列活动,传播了革命火种,激发了小城人民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初步认知,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年人祸频仍、天灾作乱,3月16日,云南大理发生了7级大地震,此次地震是大理有记载以来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伤万余人,大理被夷为平地!
老爸的出生地在这一年虽然勉强以地理优势偏安一隅、却未远离血雨腥风,忙于混战的奉系军阀们把这里当作了他们置业安家的大后方。
老爸的爸爸,我的爷爷李成、奶奶李邓氏共育有二子二女,老爸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个妹妹。爷爷个子不高,我的印象中大概在1米65左右,据老爸讲,奶奶是山东人,算是女人中的高个子,所以大伯父的身高随了爷爷,老爸和小姑姑(我们家都习惯叫老姑)随了奶奶。老爸成年后身高1米76,在他那个时代应该算是高个子,小姑姑的身高也应该在1米65以上。
由于文革中家谱遗失,仅凭长辈口传,祖籍似为彰德府武安县(现河北省武安市),曾祖父李海以打井为生,因擅长踏勘水脉而远近驰名,曾祖父育有八子,爷爷行三,其他几位弟兄各有本领,有一次老爸高兴,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故事,说到其中有一位是“飞毛腿”,某年初夏突然从外地回来,身上落满了雪花,说是刚从大北边回来,那里还在下雪。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老爸讲的很认真,我们当时也都相信。
彰德府是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北部一带地区特定时期的历史称谓
曾祖父带领全家闯关东时曾落户农安县小合隆(现属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农安县就是评书《说岳全传》里经常提到的黄龙府,金国建立后曾定都在这里,靖康之耻时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时也曾一度将他们囚禁于此。宋史·岳飞传载:“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从此留下了一个汉语成语“直捣黄龙”。
我的户口本上籍贯一栏一直写着吉林农安,这个地方当年坐火车时曾有几次经过,我却从来也没有踏足过这个户口本上的籍贯地。当年我们李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爷爷落户于当时称之为“白城子”的这座小城,他的其他几位弟兄分别去了东北各地谋生。
小合隆火车站(建于年)现属吉林省长春市
“白城子”带给人许多浪漫的遐想,其实这只是她曾经有过的名称之一,古代不说,近现代曾经使用过的地名就有靖安、洮安、洮北等。关于“白城子”这个名称的由来,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还把上面提到的宋代抗金英雄岳飞也扯了进来,据说当年岳家军曾攻打此城,围了很长时间仍无法攻破。后来发现当地有一种把巢筑在城内,却要飞到城外来觅食的鸽子般大小的白鸟,于是有人出主意把它们抓回来,在脚上绑了沾满硫磺的棉花,然后点燃,这些鸟儿拖着火焰飞回城内,很快满城燃起熊熊大火,此城终破。人们为了纪念白鸟相助,遂将此城做叫“白城子”。
另有书载,很早以前,这里曾有一个周长丈的白色土城,城墙的墙基上都抹着白土,蒙语称“查干浩特”,译成汉语就是“白城”。
据史料记载,年(清光绪三十年),在白城子设靖安县,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该地筑城,并于该地设都统衙门。年,郝延钟任靖安知县。2月1日,修城筑壕,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开东西两门,南北四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年(民国三年),因与江西靖安县重名,遂改称洮安县,老爸出生时,这里仍叫洮安县,我小时候当地还有南门、西门的叫法。
经专家考证,这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生活。随后各个朝代、时期,都有各民族先民在这一带居住活动。直至唐贞观时期,始建“泰州城”,这里的“城四家子城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代长春州和金代新泰州故城,到金章宗完颜璟时期的承安三年降为了金安县,在后来的清代和民国时期还用过靖安和洮安,都有个“安”字,不知道是为了安抚什么?。
金代全盛时期疆域图,红圈为泰州(即现在的白城市洮北区)
辽代皇帝施行“四时巡狩”的捺钵制(意为行营、行辕、行在等),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期间随时决定,某些专家考证辽帝曾到此40余次,并将此作为春捺钵期间的行宫。也就是说,这里可能、大概、或许曾经是辽国的春季临时首都。
老爸出生的这一年,死了两个重要人物,第一位是被称为国父的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第二位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被誉为“黄埔慈母”和“中国共产党挚友”的廖仲恺先生,他于年8月20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党内右派刺杀身亡。
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这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孙中山与廖仲恺
廖仲恺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和爱国者,他还擅长诗词和书法
19日,当时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在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为孙中山举行国葬。当日来此吊唁者高达74万人左右,而年时北京人口为万多人,几乎倾城出动。
4月2日早九点,名杠夫将孙中山灵柩抬出社稷坛,暂厝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塔内。此次举行的孙中山吊唁活动、公祭仪式和葬礼规模可谓空前盛大。
在北京使馆街开照相馆的美国人约翰·詹布鲁恩拍摄的孙中山灵柩和抬杠杠夫
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中山大道等市区主要道路共栽种了两万株法国梧桐,至今仍为南京著名景观。年6月1日,一代伟人在正式葬入了国人捐巨资修建的中山陵,设计者为被称为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的吕彦直,此陵从设计风格到磅礴气势至今仍可称为现代陵寝中的翘楚之作。
吕彦直手绘中山陵祭堂效果图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总平面图
年6月14日,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将他的大元帅大本营改组成了国民政府。7月1日,第一届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就在这一年,有两个重要人物降生,都是外国人,一位是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通称撒切尔夫人。这位老爸的同龄人后来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创记录的连任了11年,西方社会称其为“20世纪最优秀首相”之一,还被当时苏联《红星》报取了个“铁娘子”的绰号。老爸后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ls/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