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文明之星投票评选
投票启示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决定组织开展“文明乡村”“文明之星”评选活动。“文明之星”分为十个评选类别:返乡创业之星、干净庭院之星、孝老爱亲之星、创业带富之星、励志脱贫之星、扶贫助困之星、邻里互助之星、志愿服务之星、文化传承之星和理论传播之星。
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年12月18日—年12月22日。
2.“文明乡村”候选单位20个,票数多的前十名为参加表彰的单位,后十名为提名单位。“文明之星”每个类别票数最多的作为参加表彰人选,票数次之为提名人选。
3.本次评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指定投给特定候选人等弄虚作假行为。
文明之星评选标准
1.返乡创业之星:曾有一年以上外出务工经历,积极带头创办特色产业、投身创业实践,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资产规模达到10万元以上。创业事迹感人,创业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良好。
2.美丽庭院之星:家庭成员都具备较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健康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堆放有序,发展庭院经济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3.孝老爱亲之星: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
4.党员带富之星:勤劳致富,业务技能好。积极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科学致富、多业并举;坚持勤劳致富,守法经营;服务意识强,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带领群众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富增收。
5.励志脱贫之星: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自我脱贫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加农业技能培训、主动发展生产增收,成为脱贫的榜样。
6.扶贫助困之星:弘扬中华民族“帮贫济困、扶危助弱”的传统美德,力行义举,奉献爱心,对贫困户伸出援助之手。
7.邻里互助之星:与乡邻友善和睦相处,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8.志愿服务之星: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9.文化传承之星: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活动开展活跃,积极参加上级公益演出,在文化传承传播、培养后继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
10.理论传播之星: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参与宣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宣讲次数较多,宣讲效果良好。
请在下方选择投票,后附文明之星简介。
文明之星简介
一、返乡创业之星
1、张淼
大学毕业的张淼放弃油田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功竞选村官。与村两委班子研究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围绕畜牧、花生、香瓜、黄菇娘、西瓜等产业抓发展。在跃进村农事E网推广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点播以及农民党员上网培训等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农事E网通”这一平台为群众办实事,减少群众办事成本。年农村淘宝正式进入吉林,她和农村淘宝签订合同,带领村民开办农村淘宝业务,每年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成交金额在20万以上。为村民带来便利,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2、牛凤涛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牛凤涛他选择扎根农村发展肉鸡养殖业,年在舍力镇政府扶持下,成立“凤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可养殖肉食鸡只,每年养殖5批,每年收入20余万元。在自己致富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每年雇佣6名以上当地村民做饲养员,他打算扩大养殖,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还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加入自己的养殖合作社,增加收入改变生活。
3、李丹
李丹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年回到家乡,投身绿色农业。初期投资约万元成立了大安市富琳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园区(红旗村、红权村、四棵树乡)占地多平方米,共计11个大棚。生产绿色无公害草莓、圣女果、桃子、葡萄、香瓜、西瓜等,年收益55万余元。通过观光采摘园形式,为家乡人民提供新鲜水果的同时,帮扶周边贫困户、低保户40余户,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二、最美庭院之星
1、连振富
连振富是村里的二星级贫困户。借助先进村发展庭院经济整村推进的好政策,在前院种植红鲜椒平方米,补助元,订单收入元。后院种植果树90多棵,明年就可以结果。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在果树地里养了80只小笨鸡,按照现在市场价,可实现收入元。
三、孝老爱亲之星
1、王丽华
今年52岁王丽华从结婚起就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年公公因病去世,年年仅28岁的丈夫去世,留下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面对双重打击,婆婆得了重病,王丽华擦干眼泪撑起这个家,照顾婆婆抚育爱子。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农闲时搭暖棚种菜卖菜。24年如一日的照顾有病的婆婆,年复一年的忙碌和省吃俭用,王丽华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改善了一家人居住条件。如今,儿孙满堂,婆婆90高龄生活无忧。王丽华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竖起大拇指,成为全体村民学习的榜样。
2、孙玉田
几年前妻子意外去世,女儿在读大学,家里经济很困难,他既要干农活,又要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父亲、母亲多年来体弱多病,还有一个精神残疾的姐姐需要赡养,他一人扛起三个病人的生活。姐姐医院调养、药物维持,孙医院都不辞劳苦尽心照顾,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姐姐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他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
3、侯学玲
公公患脑血栓、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年过6旬的侯学玲整整照顾5年直到去世,期间没有因为农活耽误一次吃饭服药。婆婆本来就残疾又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了治疗,侯学玲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背着婆婆去乡卫生院治疗。如今婆婆年过九旬全靠她细心照料才安度晚年。年9月,侯学玲丈夫被确诊脑血栓,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侯学玲没有气馁消沉,一边鼓励丈夫积极治疗,一边忙活家务农活。
4、王连顺
60岁的王连顺在照顾80岁老父亲的同时,还将自己瘫痪多年的叔叔接到家中赡养。只要老人有要求,王连顺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保证老人的营养。在王连顺的精心照顾下身体逐渐好转。村里一些孤寡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总是热情帮忙,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四、党员带富之星
1、赵向阳
年,赵向阳开始种植黄烟。经过20年的发展,年烤烟达到亩,5个烤烟房。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赵向阳成立了向阳烤烟合作社,带动本村和邻村村民多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年全村仅黄烟一项就收入万元。年以后,成立向阳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0头,养羊只,年收入多万元。向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收入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户,每户年增收1元,同时解决了全村名剩余农村劳动力。
2、邱艳伟
大棚农牧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年,主营黏玉米、红辣椒种植。年合作社与安广镇及周边乡镇多户农民签订种植协议,种植面积达亩,带动贫困户户,每户每年增收3元。
3、孙立新
亿龙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是一家以奶牛养殖、鲜奶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蒙牛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签订常年供奶协议。合作社有社员人,带动周边35户农民一起养殖。年带动户贫困户脱贫任务,安排贫困户就业30人,贫困户每年增收3元。
4、李雅繁
金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7月,目前已发展社员1名,其中贫困户名,春耕季节给贫困户统一提供耕地、优质化肥、农药等种植物资,提供种子吨。收获季节,以高于元每吨的价格回收订单农户的水稻。合作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五、励志脱贫之星
1、乔有臣
饱受病魔折磨的乔有臣先后因病欠下20多万元外债,成为全村公认的二星级贫困户。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年种植菇娘1亩,收入7余元;种植玉米15亩,收入0余元;种植花生15亩,收入1余元。年种植3栋大棚黄菇娘,收入余元;种植花生37亩,收入元;种植辣椒平米,收入元,享受补贴元;种植烤烟22亩,收入00元。两年先后收入近14万元,主动发展生产增收,成为励志脱贫好榜样。
2、乔淑艳
乔淑艳身患慢性疾病,曾经家贫如洗,被评为三星级贫困户。依托精准扶贫的政策,年,乔淑艳和儿子一起种植西瓜1.5公顷,大棚香瓜2栋,纯收入6万元左右。年种植西瓜1.5公顷,大棚香瓜4栋,纯收入8万元左右,顺利走上脱贫道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励志典型。
3、王焕朋
小儿子患有精神疾病,沉重的治疗费用使得年被识别为二星级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充分利用“政策大棚”种植黄姑娘,鼓励大儿子外出打工,王焕朋边照顾有病的小儿子边学习种植黄姑娘,年收入近2万元。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年实现脱贫。
4、王云龙
因母亲患心脏病等欠下外债10多万元,成为一星级贫困户。年借助信用贷款政策在银行贷款3万元建了4栋大棚,种植香瓜、黄菇娘,纯收入2万元左右。年又建了6栋大棚,收入4万余元。为了增加收入,王云龙买辆四轮车走街串巷卖水果、冻货等产品,每天收入多元,每个冬天增加收入0元左右。年成功脱贫。
六、扶贫助困之星
1、吴成海
建立了栋大棚的扶贫产业园,采取“园区+贫困户”扶贫模式,贫困户增收元。光伏发电增收元,合作带动增收3元,大棚分红1元,和先达食品公司合作在庭院种植辣椒,户均增收元。在村美丽乡村建设上,修建围墙2.67延长米,排水沟1.62延长米,屯屯通和村村通水泥路14.49公里,铁艺大门对,路灯基杆。村民姚井珍患有乳腺癌,医疗费不足,他拿出准备购稻子的钱为其垫付0余元。全村因病致贫的7户农户,他多次与民政部门沟通,为他们申请低保、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物资,减轻生活压力。还与村两委成员和两名党员组成9人的“爱心服务队”经常到有病、孤寡老人家中提供帮助。
2、李长江
年,叉干镇民乐村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建设规模.85公顷,开发整理水田面积公顷。李长江在推动叉干镇民乐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面对项目工程错综复杂的问题,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协调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难题74个,化解占地及合同纠纷50起,涉及89户余人,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目前项目区公顷水田,共种植水稻公顷,种植率达到84%。年实现总产值万元,总利润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总产值万元,总利润万元。全村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大棚8栋,带动贫困户60多户。养殖项目也进展顺利,群众收入逐年增加。修建屯内巷路4.3公里、农户院墙延长米、大门个、文化广场2个、屯内排水沟2延长米,安装路灯盏。
3、王国会
王国会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确定发展棚膜经济、肉羊、生猪三条脱贫路径。为了发展大棚产业,年村里规划建设了占地5公顷的大棚种植园区,建设大棚20栋。年又新建蔬菜大棚14栋,温室大棚8栋,带动贫困户60多户。养殖项目进展顺利,群众收入逐年增加。修建屯内巷路4.3公里、农户院墙延长米、大门个、文化广场2个、屯内排水沟2延长米,安装路灯盏。
七、邻里互助之星
1、马海峰
马海峰成立了太平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平方米,烘干设备齐全。对本村和周边村屯的农户出售农副产品时无偿提供检斤服务。年5月马海峰又建起了粮库,解决了农民怕粮食霉变的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35人(包括贫困户5人),每年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有40万元。请来洮南技术人员为50余村民进行辣椒技术培训,带动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2、林凤刚
年投资多万元成立林刚养殖场,占地面积0多平方米,目前存栏育肥羊多只,基础模样多只,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无偿将两种公羊给其他养羊户使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年林凤刚给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户免费发放一袋大米,年他将继续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送大米。
八、志愿服务之星
1、王义新
8年汶川地震,王义新为灾区捐款0元。从此开始加入志愿者行列,一发不可收拾。年王义新通过妇联托管了两名孤儿乔丽欣和曹浩明,每学期负责她的生活费和学费,一直资助到现在。年又组建了安广爱心志愿服务队,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聋哑孩子10多名。年为白血病患儿张雨涵募捐9万余元治疗费。年还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老红军、贫困户、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
2、李春丰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年参加工作的他20年来,不管严冬酷暑、白天还是晚上,下雪还是下雨,随叫随到,没有节假日。一心一意为了病人的医治,在防洪排涝期间、防控非典,手足口病、流感等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冲锋在前,为群众一户户的送上洪涝后防大疫的消毒药品,向群众宣传引用水安全卫生等防病知识。手足口病期间为孩子们免费检查病情,定期测量体温,做好防控工作。经常开展巡诊工作,经常为60岁老人健康体检,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是村民认可的好医生。
3、倪彦峰
年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无论农忙农闲,从没停止过为群众热心服务、排忧解难的脚步。多年来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了雨季四轮车都难以出行,农民种植的瓜果成熟了也卖不出去,因为商贩的车进不来,眼睁睁看着瓜坏掉,农民不敢种植特色农产品。倪彦峰多方协调修建村里主干道20多公里,打抗旱井6眼,铺设电线0米,修建学校、卫生所,植树造林45公顷,造福全村百姓。
4、王明波
在供电所工作的他甘当义务服务员。附近的邻居家里的电跳闸了,都会第一个想到王明波。住在王明波隔壁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王电工每天都去看看老人,告诉他安全的用电常识。天气冷了屋里还透风冒气,他把自家的柴火拿来给老人取暖。下了雪,他先扫老人的房,后扫自已的房。老人家的房前屋后,他也帮老人种上了家常菜。
九、文化传承之星
1、王忠江
王忠江和老伴丁亚范成立了乡村文化小剧团和永强村文化大院。自费购置了演出服、道具、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小剧团,成员发展到70多人,大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除了参加市里的公益演出还经常下屯演出。9年来共组织演出多场,特别是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编成节目,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2、姚秀凤
年开始,姚秀凤自发组成了黑山村文化大院。利用农闲季节,姚秀凤把唢呐、二胡等乐器编排一些二人转曲目。在她的带动下,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骑摩托车或搭车来看文化大院的演出。村民通过节目了解了国家的惠民政策,懂得了科技种田知识,邻里关系和谐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
十、理论传播之星
1、范全富
范全富今年68岁曾任南岗子村小学校长。自从退休后,他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ls/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