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二十四那时蒙古地区的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二十四、那时蒙古地区的府)

蒙古

何宗海

中国自古有“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国可破而史不可破”之说。

蒙古(包括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今蒙古国及周边有关地区),有确凿的中国统一的历史记载和充分的历史遗迹表明,自元代至清末(—年)的余年间,为中国北境地。

春秋战国前,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匈奴和东胡人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战国后期,燕、秦等国开始向这个地区拓展,华夏民族陆续在蒙古高原南部定居。西汉时,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胜,匈奴势力向北、向西迁徙。自汉朝起,在蒙古高原设立郡县。如西汉(前年)设置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东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地。之后的多年间,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和。东汉大体上沿袭了这些设置的郡县名称、治所和辖区。东汉初,匈奴占据了今蒙古高原西部地区,后占据河套地区。汉光武帝建武25年(公元56年),塞外乌桓首领81人率领部众移居到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朔方等10郡障塞之内,附属于汉。灵帝(——年在位)年间,云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因战乱不休而废弃省罢,郡县所辖民众也流徙逃亡,一些边郡,实际上名存实亡。献帝建安10年(年),省免并州,合入翼州;20年(年),罢省云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以塞外荒地置新兴郡,领一县以统旧民。

唐至宋代,辽、金统辖蒙古高原。后蒙古势力逐渐强盛。

“元太祖削平西北诸国,建王、驸马等世守之,为今内外扎萨克蒙古所自出。”[1]元太祖元年(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之前1年,成吉思汗开始进攻西夏;6年(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占领中都,13年(年),西辽政权被蒙古消灭;21年(年),成吉思汗再征西夏,次年西夏末代国王投降;22年(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及中亚、西亚大部地区。

明朝建立(年),蒙古人退居塞外,史称“北元”。

清时,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有外扎萨克蒙古和内扎萨克蒙古之别。在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

内属蒙古是清朝总管旗和都统旗的总称。蒙古地区除札萨克旗外,清廷又编设很多总管旗,也有都统旗,称为游牧八旗。总管旗(游牧八旗)曾反抗过或者无功于清朝,故不授札萨克,不设盟,也无世袭封爵。这些旗直属于该地区的都统、大臣、将军,并统于理藩院。蒙古地区总管旗、都统旗始于漠南蒙古的归化城土默特和察哈尔部。后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准噶尔等地区,也相继编设总管旗和都统旗。

蒙古旗的设置大体经过了这样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清太祖天聪9年(年)到清世宗顺治10年(年),建扎萨克旗共计4l旗(后增至50旗),是内扎萨克蒙古形成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清世宗顺治12年(年)到清圣宗康熙35年(年),建外扎萨克旗共计13个旗,是外扎萨克喀尔喀、额济纳、阿拉善等地旗制形成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清世宗雍正年间,共设29旗,是青海厄鲁特地区旗制形成的基础。雍正9年(年),设乌里雅苏台将军,驻乌里雅苏台;设互市处司员,驻土谢图汗中旗之库伦。清高宗乾隆年间共设42个扎萨克旗或总管旗:阿尔泰乌梁海7旗总管、杜尔伯特13扎萨克旗、和硕特4扎萨克旗、阿尔泰诺尔乌梁海2旗总管、唐努乌梁海1旗总管、扎哈沁1扎萨克旗、明阿特1扎萨克旗、旧土尔扈特10扎萨克旗、新土尔扈特2扎萨克旗、厄鲁特1扎萨克旗。

第四阶段从清高宗乾隆18年(年)到乾隆57年(年)约40年,建扎萨克旗42个,是西北乌梁海、土尔扈特等部旗制形成的基础。乾隆26年(年),设科布多参赞大臣,驻科布多;27年()设库伦帮办大臣,驻库伦,属库伦办事大臣。道光18年末(年),改设科布多帮轸大臣,移驻科布多。同治7年()设布伦托海办事大臣,驻布伦托海,8年()裁。光绪32年()改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移驻阿尔泰。

雍正元年(),于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境置归化城厅,先后属大同府、朔平府;乾隆6年(年)升为直隶厅。雍正2年(年)置张家口直隶厅,辖口外官地,兼辖察哈尔左翼镶黄旗、右翼正黄半旗、口内蔚、保安2州、宣化、万全、怀安、西宁4县旗民。雍正10年(年),置多伦诺尔直隶厅,兼辖察哈尔左翼4旗,及蒙古内札萨克与喀尔喀旗民。雍正12年(年),置独石口直隶厅,辖口外官地,与多伦诺尔直隶厅共同兼辖察哈尔左翼4旗,并口内延庆州、赤城、龙门、怀来三县旗民;于察哈尔右翼境置丰川卫,兼辖察哈尔正黄旗、正红旗,乾隆15年(年)改置丰镇厅,属大同府,光绪10年(年)升直隶厅。雍正12年(年)于察哈尔右翼境置宁朔卫,兼辖察哈尔镶红旗、镶蓝旗,乾隆15年(年)改置宁远厅,属大同府,光绪,10年(年)升直隶厅。光绪22年(6年)于察哈尔右翼境置兴和直隶厅。光绪29年(年),于察哈尔右翼境置陶林直隶厅。乾隆25年(年),于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境置萨拉齐直隶厅;于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境置清水河直隶厅;于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境置托克托直隶厅;于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境置和林格尔直隶厅。光绪29年(年),于归化城牧北部牧地、四子部落旗南置武川直隶厅,拟治乌兰花,寄治归化城;于乌喇特3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境置五原直隶厅,拟治隆兴长,寄治萨拉齐直隶厅包头镇。[2]

清朝用了大约年时间,从嫩江流域越过兴安岭到阿尔泰山,再往南到西藏的整个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模式。清仁宗嘉庆之前,全国有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区,清末把将军辖区改为省。

从16世纪开始,沙俄驻足西伯利亚,与蒙古开始往来。清世宗雍正5年(年),中俄签定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合称《布连斯奇条约》),肯定蒙古属于中国。沙俄取得了在恰克图和外蒙古地区通商贸易的特权。在沙俄和清朝政府签订的多数不平等条约中,都有关于俄国在蒙古利益的条款。

晚清蒙古,辖区东界黑龙江、盛京2省,南邻直隶、山西、陕西和甘肃4省,西连新疆省,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接壤。戈壁大漠以北为外蒙古,以南为内蒙古;在贺兰山脉以西以北、额济纳、新疆等西境地的,称额鲁特蒙古;在青海等地的,称和硕特蒙古。全境分谢图汗(辖下20旗)、三音诺颜(辖下24旗)、扎萨克图汉(辖下19旗)、车臣汗(辖下23旗)、科布多(辖下19旗)、唐努乌梁海(辖下5旗)共6部(今蒙古国);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为外扎萨克蒙古(此2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共计旗。东4盟:哲里木盟(辖下10旗)、卓索图盟(辖下6旗)、昭乌达盟(辖下11旗)和锡林郭勒盟(辖下10旗);西2盟:乌兰察布盟(辖下6旗)与伊克昭盟(辖下7旗),共50旗。

清末,分别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城(今蒙古国科布多)设有直辖府级机构。

外蒙古(漠北蒙古)

也称外札萨克蒙古。6部(另2)旗。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旗;阿拉善额鲁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2旗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

谢图汗部(喀尔喀后路)

“谢图汗部,称喀尔喀后路,至京师二千八百馀里。东界肯特山,西界翁吉河,南界瀚海,北界楚库河。”[3]谢图汗部,地处蒙古中部偏北,也称作喀尔喀后路。东界车臣汗部,南界绥远及察哈尔,西界三音诺颜部,西北界唐努乌梁海,北界俄领西伯利亚。其地东至肯特山与车臣汗部为邻,西至翁金河与赛音诺颜部为邻,西北至唐努乌梁海,南至戈壁与茂明安、苏尼特、四子部落等旗为邻,北至楚库河与俄罗斯接壤。盟地图拉河南之汗阿林(汗山又名憨山),亦称汗阿林盟。唐属回纥同罗部地,辽属镇州,元属岭北行中书省。金末王罕尝居此。土谢图汗旗在西边,杭爱山之东。盟长干齐赉巴图土谢图汗自领,中旗在东北境肯特山西南,札萨克固山贝子游牧。中左旗在西境,札萨克公品级一等台吉游牧。中右旗在西境图拉河滨,札萨克多罗郡王游牧。中次旗在东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中右末旗在北境,库北伦之西,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左翼中旗在东南境,札萨克多罗郡王游牧。左翼前旗在西北境,扎萨辅畏国公游牧。左翼后旗在西南境,札萨克镇国公游牧。左翼末旗在东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左翼中左旗在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洲牧。左翼右末旗在东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左翼左中末旗在西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左旗在西北色楞格河滨,札萨克和硕亲王游牧。右翼右旗在西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左后旗在西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翼左末旗在东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物。右翼右末旗在北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右末次旗在西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4]明代后期,成吉思汗11世孙达延车臣汗游牧于杭爱山一带。土谢图汗与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并称“三汗”。清世宗顺治12年(年),喀尔喀蒙古来附,设(外)喀尔喀左右翼8旗,左翼土谢图、车臣汗、丹津喇嘛、墨尔根颜诺4旗,右翼毕希勒尔图汗、罗卜藏诺颜、车臣济农、昆都伦陀音4旗。清圣宗康熙年间,衮布子察浑多尔漳,为噶尔丹所败,率属内附,居苏尼特界内鄂琳图,寻还旧牧,诏仍留土谢图汗号。康熙25年(6年),设土谢图汗本旗、中右旗;27年(8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进攻喀尔喀部,衮布之子察珲多尔济率土谢图汗部内附,安置于苏尼特地界(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右旗一带);30年(年),本部始名土谢图汗,置土谢图汗部,辖17旗。废“诺颜”、“济农”等旧号,封以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爵。依内蒙古之例,改行札萨克制。改喀尔喀左、右两翼为3路,以土谢图汗部为喀尔喀北路。设中旗、左翼中旗、左翼前旗、左翼末旗、右翼左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31年(年),改左右翼为3路,土谢图汗部为北路;32年(年),设左翼后旗;33年(年),设中左翼末旗;35年(年),设右翼右末次旗;36年(年),增设左翼右末旗,同年迁回漠北;50年(年),设左翼左中末旗;58(年),设中次旗、中右末旗;世宗雍正初年,土谢图汗部增至37旗;3年(年),割其西部21旗置赛音诺颜部,改土谢图汗部为喀尔喀后路。8年(年),设右翼左后旗;9年(年),设右翼右末旗;10年(年),设左翼中左旗;后增置4旗,共20旗。所部初分37旗,后增四旗,析21旗隶三音诺颜部,余20旗为:土谢图汗旗、中旗、中次旗、中左旗、中左翼末旗、中右旗、中右末旗、左翼中旗、左翼中左旗、左翼前旗、左翼左中末旗、左翼右末旗、左翼末旗、左翼后旗、右翼左旗、右翼左后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右翼右末次旗。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

三音诺颜部(喀尔喀中路)

“赛因诺颜部(三音诺颜部),称喀尔喀中路,至京师三千馀里。东界博啰布尔哈苏多欢,西界库勒萨雅孛郭图额金岭,南界齐齐尔里克,北界齐老图河。”[5],“三音”,唐古特语“好”的意思;“诺颜”,蒙古语“官长”、“领主”之意。地处外蒙古中部,东北界唐努乌梁海部,东界土谢图汗部,南界绥远及宁夏阿拉善额济纳2部地,西与北界札萨克图汗部。会盟于齐齐尔里克。亦称齐齐尔里克盟汉时属匈奴,唐时突厥、回纥,皆以此为王庭。蒙古成吉思·窝阔台、古余克、蒙哥四汗,亦先后都此,称哈刺和林,后改为岭北行中书省。明时有成吉思汗18世孙图蒙肯,尊护黄教,唐古特达赖喇嘛贤之,授三音诺颜号。雍正3年(年)分土谢图汗部西境置。以善巴从弟策棱,从征有功,始自为一部。地势据阿尔泰、杭爱、唐努三山脉之汇,色楞格河及鄂尔坤河皆导源于此。札布干河之源亦在焉,阿尔泰国山之余脉,斜界瀚海中,似乌云一道,山川雄丽,为漠北第一。清康熙间,其曾孙善巴,率族内附,附牧乌喇特界外和勒博津,寻编所属隶土谢图汗部。乾隆间诏善巴曾孙诺尔布札布,世袭三音诺颜汗,所部初分19旗,后增三旗,附额鲁特旗及额鲁特前旗,所部24旗:三音诺颜旗,即中旗,在东境,札萨克和硕新王游牧。中前旗在东境,札萨克多罗贝勒游牧。中后旗在西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中左旗在北境,札萨克多罗贝勒游牧。中右旗在中部,札萨克多罗郡王游牧。中末旗在北境,札萨克镇国公游牧。中后末旗在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中左末旗在北境,札萨克和硕新王游牧。中右末旗在东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左翼中旗在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左翼左旗在西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左翼右旗在东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左翼左末旗在东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翼前旗在东北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后旗在北境,扎萨克一台等吉游牧。右翼末旗在中部,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中左旗在东境,札萨克辅国公游牧。右翼中右旗在东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翼中末旗在中部,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翼左末旗在东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末旗在北境,札萨克一等台吉游牧。右翼右后旗在北境,札萨克多罗郡王游牧。额鲁特旗在东境,札萨克固山贝子游牧,其先与准噶尔噶尔丹为兄弟,同牧阿尔泰,噶尔丹死,降清。隶察哈尔正黄旗,其后数经迁徙,至乾隆26年,始定牧今地。额鲁特前旗在东北境,札萨克固山贝子游牧,其先为准噶尔噶尔丹之叔,同牧阿尔泰,清康熙年间内降,诏游牧推河,其后数经迁徙,至乾隆26年,始定牧今地。[6]康熙25年(6年),设右翼中旗(雍正9年更名赛音诺颜本旗)、中左旗;30年(年),设中前旗、左翼右旗、右翼右后旗、右翼前旗、右翼后旗、右翼末旗;31年(年),设中末旗、左翼左旗;35年(年),设中右翼末旗、左翼左末旗、右翼中右旗;36年(年),设右翼左末旗;46年(年),设右翼中左旗;48年(年),设中后末旗;51年(年),设中后旗、右翼中末旗。雍正元年(年),设中左末旗。乾隆3年(年),设右末旗;17年(年),设左翼中旗;24年(年),设左翼中旗。

额鲁特部(原准格尔部):康熙36年(年)来附,44年(年)设额鲁特本旗;乾隆26年(年)附于三音诺颜部。康熙41年(),设额鲁特前旗;乾隆26年()附于三音诺颜部。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

扎萨克图汉部(喀尔喀部)

“扎萨克图汗部,称喀尔喀西路,至京师四千馀里。东界翁锦、西尔哈勒珠特,西界喀喇乌苏、额埒克诺尔,南界阿尔察喀喇托辉,北界推河。”[7]是清代喀尔喀蒙古四部之一,亦称札克必赖色钦(毕都里淖尔)盟。顺治12年()来附,康熙27年(8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入侵喀尔喀三部,此时札萨克图汗沙喇被已杀,其弟策旺扎布投奔清朝,迁口内。康熙28年(9年),设左翼前旗、右翼右旗、右翼前旗;29年(年),设左翼右旗;30年(年),设左翼后旗、右翼后旗;31年(年),设札萨克图汗部;次年,编札萨克图汗部为9旗:札萨克图汗部中旗(札萨克图汗旗)、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右旗、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左旗、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旗、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前旗、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前旗、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旗、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后旗。康熙33年(年),设中左翼左旗;36年(年)迁回漠北,同年设右翼后末旗;42年(年),晋封策旺札布为札萨克图汗;48年(年),设中右翼末次旗;53年(年),设中右翼末旗。雍正2年(年)设右翼右末旗;4年(年)设,札萨克图汗右翼左旗、左翼后末旗;5年(年),设左翼中旗;10年(年),削策旺札布汗爵,以其叔父之子、右翼左旗札萨克格埓克延丕勒袭札萨克图汗位,兼管札萨克图汗旗与右翼左旗,视为1旗。乾隆20年(年),设中右翼左旗;21年(年),设中左翼右旗、左翼左旗;乾隆22年(年),设中左翼末旗。辉特部:康熙27年(8年)来附,乾隆39年(年)设:辉特旗,附于札萨克图汗部。乾隆时札萨克图汗部增至18旗,与所附辉特部1旗,共19旗,会盟于札克河源头之毕都尔诺尔。蒙古语称河源为“色钦”,故称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8]。库伦办事大臣监理。

车臣汗部

“车臣汗部,称喀尔喀东路,至京师三千五百里。东界额尔德尼陀罗海,西界察罕齐老图,南界塔尔衮、柴达木,北界温都尔罕。”[9]盟地喀鲁伦巴尔和屯。在外蒙古东部,东界黑龙江,南界察哈尔西界土谢图汗,北界俄领西伯利亚。车臣汗,蒙语意为“智慧”。喀尔喀蒙古一部。明代末年,元太祖18世孙谟啰贝玛游牧于克鲁伦河一带。其子硕垒自立为汗,称“车臣汗”,与土谢图汗衮布、札萨克图汗素巴第并称为喀尔喀蒙古三大汗。辖地东至额尔奇斯河,南界察哈尔汗,西界土谢图汗,北界布里亚特。

汉代属匈奴左贤王地,魏晋时属鲜卑地,成吉思汗发祥地。清康熙时初分11旗,后增至23旗。车臣汗旗在西境,中前旗在中东境,中后旗在西北境,中左旗在中部,中右旗在东南境,中末旗在西境,中末次旗在西北境,中末右旗在中部,中左前旗在东北境,中右后旗在西境,右翼中旗在西北境,左翼前旗在东南境,左翼后旗在东境,左翼后末旗在东南境,左翼左旗在东境,左翼右旗在西北境,右翼中旗在西境,右翼前旗在西北境,右翼后旗在东南境,右翼左旗在西北境,右翼中前旗在车臣汗部西境,右翼中左旗在西北境,右翼中右旗在西境。[10]库伦办事大臣监理。顺治12年(年)来附,康熙27年(8年)迁口内,31年(年)为东路;36年(年)迁回漠北。康熙27年(8年),设车臣汗本旗;28年(9年),设中左旗、中右旗、中前旗、中后旗、左翼中旗、左翼前旗、右翼中旗;30年(年),设中末旗、左翼后旗、右翼前旗、右翼后旗;同年增设:中末次旗;36年(年),设中左前旗、中右后旗;40年(年),设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右翼左旗;50年(年)设左翼后末旗;51年(年),设右翼中右旗;52年(年),设右翼中左旗;乾隆14年(年),设中末右旗;20年(年)设右翼中前旗。

科布多部

科布多,又称和卜多。地处外蒙古西北,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部,西南界阿尔泰区域,西北界俄领西伯利亚,北界唐努乌梁海,有驿道直达乌里雅苏台,西通塔尔巴哈台(治今塔城)、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与俄罗斯接壤。雍正9年(年),在布彦图河畔筑科布多城。乾隆24年(年)扩建,26年(年)设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统辖阿尔泰山南北、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诸部。

杜尔伯特部,乾隆18年(年)来附,设左翼11旗: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旗、中旗、中左旗、中前旗、中后旗、中上旗、中下旗、中前左旗、中前右旗、中后左旗、中后右旗;右翼2旗:前旗、中右旗;19年(年)右翼增设1旗:前右旗。辉特部,18年(年)来附,20年(年)设2旗:下前旗、下后旗,下前旗附于左翼、下后旗附于右翼。明阿特部,初属乌梁海,后属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乾隆30年(年)设1旗:明阿特旗,为总管旗;阿尔泰乌梁海部,乾隆19年(年)来附,20年(年)设镶黄、正黄、正白3总管旗,28年(年)设7旗:左翼4旗:1副都统旗、1散秩大臣旗、2总管旗;右翼3旗:1散秩大臣旗、1总管旗;阿尔泰淖尔乌梁海部,乾隆21年(年)来附,23年(年)设2旗:2总管旗;同治3年(年)割让与沙俄;扎哈沁部,乾隆19年(年)来附,27年(年)设1旗:1总管旗;乾隆46年(年)增设1旗:1总管旗;科布多额鲁特部,乾隆57年(年)设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为总管旗。

清时分杜尔伯特、辉特、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札哈沁、明阿特、额鲁特、阿尔泰乌梁海等,为新疆阿山道境,余杜尔伯特等5部19旗,归科布多佐理员监督,佐理员驻科布多城。

年以后,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伊犁条约》、《中俄科塔界约》割占了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西部的土地。科布多城在外蒙古科布多部南境,清初始为屯防要地,雍正8年筑城,东濒伊克阿拉克泊,北邻俄属,扼外蒙、新疆之咽喉,光绪7年,中俄伊犁条约订定开为通商市场,设有俄国领事署。

阿尔泰办事大臣:乾隆26年(年),设科布多办事大臣,驻科布多,属科布多参赞大臣;光绪32年(年)改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移驻阿尔泰。

阿尔泰:初由科布多办事大臣兼辖;光绪32年(年),由阿尔泰办事大臣兼辖。新土尔扈特部:乾隆36年(年)随旧土尔扈特部来附,37年(年)设2旗:新左旗、新右旗。新和硕特部:乾隆37年(年)来附,设1旗:新和硕特旗;乾隆37年(年)来附,设1旗:新土尔扈特(贝子)旗,附于新和硕特部。

唐努乌梁海部

唐努乌梁海,在乌里雅苏台之北,东南土谢图汗部,南赛音诺颜部,西阿尔泰乌梁海,西南扎萨克图汗部,北俄罗斯。有总管五:曰唐努,曰萨拉吉克,曰托锦,曰库布苏库勒诺尔,曰奇木奇克河。[11]“乌梁海”之称出现于清代,史书中称作“温良改”、“斡良改”,唐时称“都播”、“都波”,元代称“秃巴思”、“秃八”,后译写为“图巴”。

唐朝以前,先后为匈奴、鲜卑、突厥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区域。唐太宗贞观年间,都播等部先后遣使请求唐朝在其地设置“唐官”。唐朝置坚昆都督府,隶属于安北都护府管辖。唐玄宗天宝4年(年),回纥在唐朝的支持下建立回纥汗国,唐努乌梁海地区归回纥汗国管辖,并一度在该地建立过行宫。北宋时属辖嘎斯地。南宋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朝时,唐努乌梁海归成吉思汗直接管辖,后成为元朝岭北行省的组成部分,称益兰州。明代,归蒙古瓦剌部控制。明朝中期,属达延汗管辖。明末清初,属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管辖,并是其常驻之地。清代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顺治12年(年),册封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自清代开始,编立旗佐、置官管理等。建立起统治体系;课征赋税、征派差役,管理贸易;统一律令,实施有效司法管辖;明确行政区划、统计户口,实施有效的民政管理;勘查边界,设置卡伦,屯兵戍守。根据年《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在此以萨彦岭为界。清政府在此地设置5旗46佐领,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苏俄吞并唐努乌梁海之后分为3个部分: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以及蒙古国的库苏古尔省。

清代的唐努乌梁海受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康熙54年(年),属额鲁特郡王车零旺布旗。乾隆23年(年)设5旗,均为总管旗:唐努乌梁海旗、萨拉吉克乌梁海旗、托锦乌梁海旗、库布苏库勒诺尔乌梁海旗、奇木奇克河乌梁海旗;唐努乌梁海:25佐领;同治3年()割让10佐领与沙俄;札萨克图汗部乌梁海:5佐领,附于唐努乌梁海;赛音诺颜部乌梁海:13佐领,附于唐努梁海;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门徒乌梁海:3佐领,附于唐努梁海。

阿拉善额鲁特旗(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额鲁特部(原准噶尔部),康熙22年(3年)来附,36年(年)设1旗驻定远城:。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康熙42年(年)来附,乾隆18年(年)设1旗。

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在阿拉善旗之西。清康熙25年(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部长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年,顾实汗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大草滩,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36年(年),设旗编佐,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康熙37年(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西藏礼佛,归路被阻,请求内附,清廷赐牧党河、色尔腾地方。雍正9年(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乾隆18年(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

以上两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12]

内蒙古(漠南蒙古)

也称内札萨克蒙古。6盟(东四盟、西二盟),共50旗。

东4盟

东4盟指内蒙古东部的4个盟,即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卓索图盟和锡林郭勒盟。

昭乌达盟:11旗。

“昭”,蒙古语中有丘陵、庙宇、百数之意。“乌达”即蒙古语柳树,昭乌达地方盛产柳树,周围草场肥美,芦荻丛生,灌木成荫,水流纵横。清太宗天聪到清圣宗康熙年间,陆续把归降的蒙古扎鲁特部、阿鲁科尔沁部、巴林部、克什克腾部、翁牛特部、敖汉部、奈曼部和喀尔喀左翼部编成11个扎萨克旗。会盟于翁牛特左旗境内的昭乌达,称昭乌达盟。热河都统兼辖。

敖汉部,天聪元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敖汉旗(札萨克王旗)。奈曼部,天聪元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奈曼旗。巴林部,天聪2年()来附,顺治5年(年)设2旗: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扎鲁特部,天聪2年(年)来附,顺治5年(年)设2旗:札鲁特左翼旗、札鲁特右翼旗。翁牛特部,天聪6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2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阿鲁科尔沁部,天聪4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部,天聪8年(年)来附,顺治9年(年)设1旗:克什克腾旗。喀尔喀左翼部,康熙3年(年)来附,设1旗:喀尔喀左翼旗。

乾隆39年(),于翁牛特右翼旗东置乌兰哈达直隶厅。光绪29年()于敖汉旗东南置建平县,属朝阳府。

哲里木盟:10旗。

春秋时,为东胡人占据。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成为秦国领地。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汉武帝时,曾3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东汉末年,为鲜卑族部落。南北朝时期,在契丹族兴起,占据了科尔沁草原。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明朝时期朱棣北伐之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崇德元年(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3府管辖。[13]

盛京将军兼辖科尔沁部,吉林将军兼辖郭尔罗斯前旗,黑龙江将军兼辖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科尔沁部,天命9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5旗: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孛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王旗)、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旗);顺治7年(年)增设1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王旗);扎赉特部,天命9年(年)来附,顺治5年(年)设1旗:扎赉特旗,附于科尔沁右翼;(内)杜尔伯特部,天命9年(年)来附,顺治5年(年)设1旗:杜尔伯特旗,附于科尔沁右翼;郭尔罗斯部,天命9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郭尔罗斯前旗,附于科尔沁左翼;顺治5年(年)增设1旗:郭尔罗斯后旗,附于科尔沁左翼。

嘉庆11年(年),于科尔沁右翼后旗境昌图额勒克置昌图厅,属奉天府,光绪3年(年),昌图厅升为府。光绪3年(年),于科尔沁左翼后旗东梨树城置奉化县,属昌图府。光绪3年(年),于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北八家镇置怀德县,属昌图府。光绪28年(年),于科尔沁左翼中旗东南郑家屯置辽源州,属昌图府。光绪30年(年)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垦地双流镇置洮南府;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哈拉乌苏置开通县,属洮南府;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东白城子置靖安县,属洮南府。光绪30年末(年),于扎赉特旗境莫勒冈子置大赉直隶厅。光绪31年(年),于科尔沁右翼前旗境,解家堡置安广县,属洮南府。光绪32年(年),于杜尔伯特旗垦地置安达直隶厅。

卓索图盟:6旗。

卓索图盟是漠南蒙古六盟之一。“卓索图”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北与昭乌达盟、西与直隶承德府、东北与哲里木盟为邻,东南沿盛京边墙与奉天为邻。进京主要通道和贡道是喜峰口。盟中除土默特右翼外,皆元重臣札尔楚泰之后裔也。清初,朝廷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清太宗天聪9年(年)至清康熙年间,陆续把归降的蒙古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编为5个扎萨克旗。5旗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称卓索图盟。此盟共二部五旗:喀喇沁部三旗,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喀尔喀多罗贝勒巴勒布冰图二部。盟地在土默特右翼境内。[13]热河都统兼辖。

喀喇沁部,天聪2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喀喇沁右翼旗。顺治5年()增设1旗:喀喇沁左翼旗。康熙44年(年)增设1旗:喀喇沁中旗。土默特部,天聪3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土默特左翼旗。顺治2年(年)增设1旗:土默特右翼旗。康熙元年(年)增设1旗:唐古特喀尔喀旗,附于土默特左翼。

雍正7年(年),于喀喇沁左翼旗境置八沟直隶厅。乾隆5年(年),于喀喇沁中旗东置塔子沟直隶厅。乾隆39年(年),于土默特左翼旗西置三座塔直隶厅。光绪29年(年),于土默特左翼旗东北置阜新县,属朝阳府。

锡林郭勒盟:10旗。

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春秋战国时,属澹褴和东胡所居。秦时,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西汉时,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洲。东汉永和5年(年),为鲜卑部辖区。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2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晋朝,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辽代,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金代,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司所辖,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代,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十三世纪中叶,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清圣宗康熙14年(年),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2旗,称蒙古八旗,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乾隆26年(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8旗、4牧群和锡林郭勒5部10旗。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察哈尔都统兼辖。

乌珠穆沁部,崇德2年(年)来附,6年(年)设1旗:乌珠穆沁右翼旗(西乌珠穆沁旗);顺治3年(年)增设1旗:乌珠穆沁左翼旗(东乌珠穆沁旗);阿巴哈纳尔部,崇德7年(年)来附,康熙4年(年)设1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康熙6年(年)增设1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浩齐特部,崇德2年(年)来附,顺治3年(年)设1旗:浩齐特左翼旗;顺治10年(年)增设1旗:浩齐特右翼旗;阿巴噶部,天聪6年(年)来附,崇德6年(年)设1旗:阿巴噶右翼旗;顺治8年(年)增设1旗:阿巴噶左翼旗;苏尼特部,天聪4年(年)来附,崇德6年(年)设1旗:苏尼特旗;崇德7年(年)增设1旗:苏尼特右翼旗(西苏尼特旗),原旗更名苏尼特左翼旗(东苏尼特旗)。[14]察哈尔都统兼辖。

西二盟

西2盟:乌兰察布盟与伊克昭盟。

乌兰察布盟:6旗。

战国时,属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代,置云中、代郡、雁门3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在境内建立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隋唐时突厥在境内建大利城。宋朝至清代,系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清天聪年间(年-年),命名为乌兰察布盟。天聪6年(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3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6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光绪年间(-年),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绥远将军兼辖。

四子王部落。天聪4年(年)来附,崇德元年(年)设1旗:四子部落旗;茂明安部,天聪7年(年)来附,康熙元年(年)设1旗:茂明安旗;乌喇特部,天聪7年(年)来附,顺治5年(年)设3旗:乌喇特中旗(中公旗);乌喇特前旗(西公旗)、乌喇特后旗(东公旗);喀尔喀右翼部,顺治10年(年)来附,设1旗: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旗);归化城土默特部,乾隆21年(年)设1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乾隆25年(年)裁。

察哈尔部。后金天聪9年(年)在义州编旗,康熙14年(年)迁于宣大边外设左右翼8旗,均为总管旗:左翼:镶黄旗察哈尔、正白旗察哈尔、镶白旗察哈尔、正蓝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察哈尔、正红旗察哈尔、镶红旗察哈尔、镶蓝旗察哈尔。

伊克昭盟:7旗。

秦代,属北地、云中、九原等郡。称“新秦中”、“河南地”。西汉时设五原、朔方、云中、西河、上郡。西汉设立5个属国,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王莽时(公元10年),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云中郡改为受降郡,西河郡改为归新郡。建武11年(公元35年)和建武20年(公元44年)先后撤销朔方郡、五原郡,归并州。东汉分隶于朔方、五原、云中、河西、上郡。北魏始光2年(年),设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武川6镇,建朔州和西安郡,以统万镇为中心设夏州;正光6年(孝昌元年,年),裁朔州,归入并州。隋置榆林、朔方、五原、灵武、盐川等郡。唐高宗咸亨3年(年),属关内道,置胜州、夏州、宥州、盐州、灵州、丰州等。唐朝为安置归顺的突厥汗国的部落,于唐太宗贞观4年(年),设云中都督府;贞观17年(年),设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贞观23年(年),设羁縻州府定襄都督府、呼延都督府、达浑都督府、静边州都督府;唐高祖龙朔3年(年),设桑乾都督府;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设乐容州都督府,下辖东夏州。五代十国时,分别被党项羌人、灵武节度使(亦称朔方节度使或灵盐节度使)、振武节度使占领。北宋设麟州新秦郡、夏州、宥州、盐州等。元始祖元年(1年),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将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划归陕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划归西夏行省;在乌审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东胜市一带设察汗脑(皇室封地)。明初,北元势力和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明太祖洪武4年(年),设察罕脑儿卫,在东胜北部设东胜卫。清清世祖顺治6年(1年),置6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清德宗光绪33年(年),设东胜厅。绥远将军兼辖。[15]

注释:

[1]《清史稿》列传三百五籓部一;

[2]据《内蒙古盟旗境内添设郡县表》;

[3]《清史稿·列传三百八籓部四》;

[4]《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5]《清史稿·列传三百八籓部四》;

[6]《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7]《清史稿·列传三百八籓部四》;

[8]《清史稿·列传三百八籓部四》)

[9]《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10]《清史稿·列传三百十一》籓部七;

[11]据《百度百科·阿拉善盟》;

[12]据《百度百科·哲里木盟》;

[13]据《百度百科·卓索图盟》;

[14]据《百度百科·锡林郭勒盟》;

[15]据《百度百科·鄂尔多斯》。

根据何宗海先生的《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整理。

温馨提示:《浩瀚的历史画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尰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ソ
鍖椾含鐧界櫆椋庨珮绛変笓绉戝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jt/4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