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眼中的非遗之吉林篇三
今天是吉林非遗美食最后一期,通过前两期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的非遗美食具有浓浓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虽不精致,但是民族特征却极为的明显!金斗笠酱酿造技艺金斗笠人本着以传承古老的朝鲜族酿酱工艺和美食的理念最先在国内创办了金斗笠传统酿酱工艺研究室,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传承百年的酿酱技术结合生产并开发最具朝鲜族特色的辣椒酱,大豆酱和葱拌酱。三青山粉条制作工艺三青山牌粉条是以优质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及科学配方生产出圆粉、二细粉、菜粉、汤粉、粉丝、带子粉、马莲粉、火锅粉丝、风味粉条、水晶粉皮等两大系列十个品种,颇具传统风味的东北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富含赖氨酸、维生素D3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色泽洁白、晶莹透明、柔韧滋润、鲜香可口,属低脂低糖食品。经常食用可预防衰老,延年益寿,是餐桌上的美味佳。前郭尔罗斯酿酒技艺前郭尔罗斯酒在古代曾是用于成吉思汗祭的必备祀品之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牛肉干制作技艺牛肉干经过蒙古传统手工做法精制而成,制作工艺复杂。低脂肪、高热量、口感香浓、回味悠长、色泽金红、外焦里嫩。由于料精工细,在蒙古传统饮食文化中,牛肉干被视为极品,专门用来款待贵客。粘米食品制作技艺前郭尔罗斯地区乃至吉林省西部一直是生产粮食的地区,其中黍米是传统作物之一。黍的籽粒去皮后叫黄米或者黄糜子,磨成面粉即称黄米面,所制成的食品俗称粘米食品。过去,北方人所吃的粘性食物都是粘糜子食品,而没有糯米,所以,俗称的“粘米食品”、“黄米食品”、“粘糜子食品”。在东北地区,粘豆包是源于满洲、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最典型的传统食品,粘米食品也有利于东北各族人民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洮南万宝粉条制作技艺洮南万宝粉丝是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万宝乡的特产。洮南万宝粉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朝鲜族冬至红豆粥制作技艺冬至粥是朝鲜族在冬至吃的粥。到了冬至,家家户户吃冬至粥的习俗。熬冬至粥是朝鲜族冬至节饮食风俗。用大米、红小豆、揉好的糯米丸熬成粥,加盐调味。有驱寒之功效,也用以冬至节待客。是每年冬至比吃的传统佳肴。朝鲜族糕饼制作技艺在秋冬时节,朝鲜民族经常制作一种小方块米糕(也称“打糕”),最常见的一种叫“糯米打糕”,用糯米精制而成。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习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节日送礼不能缺了米糕,尤其在送娘家礼物时更不能缺少,据说米糕里还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朝鲜族臭酱制作技艺臭酱汤是用发酵过的(黄豆)酱作为汤的主味,家里最基本的版本是配上小白菜(通常都用冻的,这个不是必须,只是习惯性的)、五花肉,有的时候也会加入豆腐或者土豆。之所以叫臭酱汤,是因为用的黄豆酱在发酵后会有臭味,但是是一种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哦。朝鲜族马格力酒酿造技艺米酒是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俗称“麻格里”。米酒以糯米饭酿成,做时要先将玉米发出芽子,再晒干碾碎。将糯米面磨成糊状,然后与碾碎的玉米芽一起做成曲胚,置于热炕上发酵。做酒时,要先将糯米上笼蒸成饭,晾凉后拌上碎酒曲,装在坛子里密封,放在热炕上,一个星期以后,芳香四溢的米酒便酿成了。打开坛盖,表面上可看到一层清汤,米粒完全深沉,此时就可以饮用了。小万庄酱菜腌制技艺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小万庄”腌鲜酱菜,经过几代腌酱业老前辈潜心钻研,先腌后酱,已形成完整传统腌鲜酱菜秘制酿造工艺。第七代传人刘东伟又将“小万庄腌鲜酱菜手工技艺”进行了大胆精细的改良,建立了一套“企业”加“农户”的原材料供销模式,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还安置下岗职工30余人。年“小万庄”腌鲜酱菜已被列入敦化市、延边州、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甩湾子豆瓣酱制作技艺敦化市甩湾子大酱酿造厂成立于年,该厂以当地丰富的无公害大豆为原料,以中科院优良菌种制品为介质,从事豆瓣酱的加工和酿造。经过十几年精心培育,甩湾子大酱终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品。
上一篇文章: 微民生吉林公布中央巡视整改情况失联官 下一篇文章: K36R编号假币现身洮南仿真度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jt/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