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汀洮南历史上的四次大移民

在祖国东北松嫩平原上,地处八百里瀚海的洮儿河与蛟流河交汇处,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府县”之称的洮南,历史上曾是人迹罕至、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考古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开始,经历了战国、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的千余年间,这里曾是东胡、鲜卑、夫余以及汉族长期开发与修养生息的地方。由于洮儿河“东通松(花江)嫩(江)二水”,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故各朝均于此设立辖治,如:‘泰州城’、‘金安县’、‘泰宁卫’等。

成吉思汗称帝后,把蒙古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继承家产家业)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其胞弟哈萨尔做为科尔沁(蒙语意思是‘带弓箭者’)的护卫军首领,担负大汗营帐的保卫和警戒重任。后来,“科尔沁”逐渐由军事机构演变成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科尔沁草原亦即来源于此。

约年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强势崛起。蒙古地区的一些部落,诸如漠南科尔沁与漠北喀尔喀等部,为借助后金的力量以抵御和抗击其它部落的势力,皆年年往朝,并向这位女真强主进贡骆驼和马匹。科尔沁蒙古和札鲁特蒙古,曾多次嫁女给努尔哈赤及其子,结为姻亲。努尔哈赤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采取“羁縻”政策,拉拢科尔沁部,与之结成“联盟”,以打击其它部落,统一漠南,实现推翻明朝的目的。

大清王朝建立后,皇太极继续实行对蒙古各部威胁利诱和分化瓦解及拉拢的基本国策,借以削弱和征服蒙古其它各部。年,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归属大清。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原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汗王的封地)﹑“鄂托克”(部落、疆城、屯营地)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沙吉盖毛都”,也就是洮南的前身,就属于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

后来,大清帝国将开国皇帝最初控制的东北地区和疆域做为“龙兴之地”加以多年封禁。从—年这余年的时间里,仅科右前旗前后就承袭了12代札萨克郡王。但不可否认的是,史上四次大移民不仅折射出“千年古城、百年府县”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进程,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兴旺发展与繁荣昌盛。

斗换星移。经历了千百年的时空转换与社会变迁,无数先民们与历史上的匪患、战乱、朝代更迭,以及水患、风沙、瘟疫、疾病等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才使得子孙后代能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繁衍生息。或许,洮儿河畔那棵曾经的老“榆树”,能够见证当年那段鲜活的历史。

第一次移民为金兵占领泰州后,婆罗火部于此稼穑,拉开了洮儿河沿岸垦种的序幕。据史料载,公元10世纪初,辽契丹贵族为统治经营这一地域,在距现在的洮南市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洮儿河北岸设泰州城(即现在的德顺乡城四家子古城遗址)。公元年(辽天庆六年),泰州被金兵占领。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宜于稼穑,可以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劳动。金康宗长子宗雄也发现了这个“棒打狍子、瓢?鱼”的好地方,于是向金太祖阿骨打建议移民垦殖。阿骨打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遂命都统婆罗火率部民万余户,迁于此处定居,并在洮儿河沿岸开始了早期的农业生产和繁衍生息。金初大批移民促进了洮儿河沿岸的初始开发。公元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东北后,在城四家子泰州城设置了泰宁卫。于是,这里又成为科尔沁草原通向辽东的重要枢纽。

第二次移民为“金丹道”事件,外旗蒙古难民涌入科尔沁地区,促进了洮儿河两岸的垦殖。19世纪,清朝政府依旧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由于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清政府禁令,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至年,东北人口已突破万人。但因科尔沁地处边陲,又属封禁的“龙兴之地”,几乎没有外来移民流入。

年(清光绪十七年)11月,内蒙古东南部因反抗蒙古王公贵族欺凌压迫,部分地区兼以反洋教,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抗清朝统治性质的汉族农民武装事件,即‘金丹教’武装暴乱。上述地区的蒙古人为躲避战乱而纷纷外逃,数十万流落他乡。其中,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土默特、东土默特、敖汉、翁牛特等5旗中的部分蒙汉民,移居到科右前旗境南部的巴彦昭、呼伦布哈一带(今通榆县境)。这些蒙民要求垦殖荒原牧场以维持生计。正值十二代札萨克图郡王乌泰因继承爵位遭到诉讼,加之无力偿还债务,便不顾清政府“不得任何人无故越旗界迁移”和“不得私自放垦”的禁令,擅自接受这些外来蒙民的要求,并将洮儿河两岸的夹心地和归流河流域的荒地,以“十石粮、一百斤猪一头”做年租,勘放给这些蒙汉民开荒落户,使该旗外来定居的移民短期内骤然增至余户。到年(光绪二十五年)2月,乌泰继续开放达赉窝棚、哈奇吐等新荒地,长余公里,宽余公里,前后总面积约42,垧。外来蒙汉民垦户增至多户,并发放地照,大大超过了本旗土著蒙古人的户数。还有些蒙民直接从事放牧。乌泰虽多次对抗朝廷禁令遭到贬谪;但某种意义上安抚稳定了外来的蒙古难民,促进了洮儿河沿岸的垦种与开发。

第三次移民为清政府取消蒙地禁令广招关内垦民,实现了有组织的移民和大规模农业开发。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盛京将军曾祺等向清政府奏请官放。九月初二,启用关防。九月十三,于郑家屯租赁房屋,设立蒙荒行局,隶属奉天省蒙荒行局。荒段坐落在郑家屯以北百余里,东西宽或百里或三五十里不等。年,行局迁移至札萨克图郡王旗的一个旧村落——沙吉盖毛都,即沙吉盖(街)。此为荒段的中心。早年间,由于洮儿河、蛟流河水系较为发达,双双流经此地,大凡过往货船商贾,均在此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随即沙吉盖(街)改名为“双流镇”。官放期间,有大批来自山东、河北、内蒙的垦户前来应垦。

至年(光绪三十年)五月,放荒结束。两年共放垦荒地万余亩,城基地万余亩,收地价银80.6千两,人口也随之大幅增加。为加强人口和地租管理,盛京将军曾祺再次奏请清政府建制。六月初二,光绪皇帝特批洮南设府,隶奉天省。初辖靖安(白城)、开通(通榆、开通一带)两县。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札萨克图郡王乌泰在洮南成立蒙王办事处(现天恩地局),负责放荒及税务征收等事宜。后蒙荒行局又在醴泉(突泉)、镇东(镇赉)、安广一带放荒并由朝廷批准设置,又有不少外来人口流入。清朝政府有组织的移民和大规模开发,有力推动了当地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

第四次移民为日俄战争期间,辽西避乱而逃难来的百姓,完成了府县早期的城廓工程建设。-年,洮南府成立之日,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之时。为躲避战乱,辽西的百姓纷纷逃向吉林、黑龙江一带,每天过往洮南的难民则成千上万。由于处于蒙边的洮南府正准备修建城廓,洮南知府田芗谷以请奉天都督“救济难民”为名,请银2万余两,设局放荒,开始修建洮南城。于是那些从辽西逃难而来的三教九流、小手工业者、小工商业者和部分失去土地的难民没有继续向北,而是滞留下来,与没有租赁到土地的蒙汉民一起参与了城廓的施工建设。一时间,出现了一个“以工代赈,难民赖之”、国民两利的景象。后来,这些人大部分成为了洮南府最早从事经济活动的市民。

到年末,洮南境内共有8个社、个屯。实有住户2,个,蒙汉人口16,人。

19世纪30至40年代,还有一些难民为自然灾害所迫,陆陆续续地从山东、河南、河北、辽东、热河等地逃荒过来。他们在洮南一带驻足站脚后,为养家糊口,去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这些先民们的世代耕耘与艰辛开拓,才逐渐揭开了洮南繁荣发展的序幕。

史汀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ms/47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