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镜头对准白城,咱家乡有多美,绝对超乎
摄 西部湿地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有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湿地具有蓄水、均化洪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盐碱化等功能。湿地也是候鸟的天堂,每年有白鹤、丹顶鹤、白天鹅、大雁等近百种候鸟在此迁徙生息。▲向海的傍晚。李少白
摄 西部肥沃的土地还培育了当地别样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多才多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奇迹,是我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李少白
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天一色,万鸟齐飞。吉林的秋天美丽多情,是诗人的梦境,是摄影家的天堂。5天的时光中,采风团先后在向海自然保护区、镇赉南湖城市湿地公园、查干湖自然保护区集中采风,并走进白城、镇赉、大安、松原等地,拍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张磊
摄生态向海如诗如画 24日凌晨,采风团一行走入通榆县向海自然保护区,那一眼望不尽的绿,心境立马变得澄明、轻快。 下了车,人们顺着木栈道走入向海深处。一路上,芦苇起伏,飞鸟盘旋,寻着鸟声,终于走到观鸟台。摄影家们纷纷拿出“长枪短炮”,捕捉鸟儿最美的瞬间。此时,正值候鸟南飞的季节,上百只丹顶鹤正在向海繁衍迁徙,芦苇丛中不时有它们洁白的身影掠过。偶遇鸟群驻足,人们还可以与丹顶鹤近距离接触,欣赏它们的舞姿和头顶的那一抹红。近距离与丹顶鹤互动,摄影家们非常兴奋。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怕惊扰了这些白色的精灵。日本著名摄影家佐渡多真子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丹顶鹤,太震撼了!人与动物的平等使我第一次感受得这么强烈,这种生态的和谐让我远离了尘嚣,净化了心灵。”
▲日本媒体摄影师佐渡多真子在向海自然保护区,与丹顶鹤零距离接触
▲日本媒体摄影师拍摄的佐渡多真子丹顶鹤特写
佐渡多真子
摄
佐渡多真子
摄
在向海,除了观赏丹顶鹤,你还能听到最正宗的“乌力格尔”。“乌力格尔”是传统蒙古族琴书艺术,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或马头琴伴奏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生活在这里的67岁老人梁海清,从拜师学习“乌力格尔”算起,已经整整45年。年,梁海清的“乌力格尔”演唱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海清因擅长用四弦胡琴说唱,被称为“胡尔沁乌力格尔”。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梁海清情不自禁地拿起四弦琴,边弹边唱。原汁原味的蒙古说唱节奏轻松明快,歌词喜庆吉祥,老人悠扬纯朴的歌声就这样回荡在美丽的向海。▲向海大雁张磊
摄
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摄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李少白
摄李少白
摄 傍晚时分,采风团来到向海大雁放飞场,上万只大雁伴着夕阳同时起飞,我们真正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景观。著名摄影家李少白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上万只大雁齐飞,这绝美壮阔的画面将永远留在他的心间。FranciscoLittle_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向海大雁饲养员FranciscoLittle_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城市湿地别有天地 25日,中外摄影采风团走进了镇赉县南湖城市湿地公园。公园内有湖泊、沼泽,又有草甸、草原,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物种。这里也是我国内陆珍禽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栖息地和繁衍后代的目的地。 走进公园,蓝色的天空、黄色的草丛、绿色的芦苇、红色的枫叶、紫色的野花……绚丽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大家纷纷惊呼:太美了!芦苇、香蒲、扁杆草、菱、芡实、水葱、水稗草等各种植物,形成了公园的绿色湿地植被。据当地人说,每到夏季傍晚,这里禽鸟嬉戏、蛙声齐鸣,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 踏上栈道,走过长廊,观赏荷花,远眺水面,湿地公园一游大家都很安静,每个人都沉醉在梦境中,只求多醉一刻不愿醒来。 湿地肥沃的土地滋养了这里的百姓,人们也用汗水用智慧回报着这方土地。镇赉县的手艺人靠着当地生长的柳树,制作出名扬海内外的镇赉柳编。当采风团看到红毛柳树条编成的造型奇特精美的提篮、果盒、杯套、席子时,纷纷为这巧夺天工的手艺赞叹不已。佐渡多真子
摄HosamFarouk
摄 年,镇赉柳编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赉柳编技艺传承人焦提勇说,柳编技艺在他们家已经传了好几代。小时候,爸爸就是靠卖柳编供他读书、生活。如今他接过了家里的生意,也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除了柳编,酿酒技艺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大安老窖酒酿造技艺,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大赉酿酒厂建立。年,在对厂区进行维修时,出土了辽代酿酒遗址和酿酒用具,后经证实,这里是一处辽金时期的白酒酿造遗址。如今,大安酿酒厂厂长孔令海致力于古法酿酒技艺研究,恢复了古法碎冰酿酒流程。当采风团赶到时,孔令海现场以冰烧酒,供大家品尝。清纯、甘冽的酒香芬芳四溢,暖人心房,美国摄影家雷蒙是一个爱酒人士,他连干三口,直呼“好酒”,并向孔令海竖起了大拇指。 多彩吉林,大美西部。吉林西部的美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也离不开政府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连年干旱,过度开垦以及对湿地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向海湿地面积一度锐减,芦苇、蒲草等主要湿地植物急剧减少,大批候鸟无栖身之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抢救措施,如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构筑水域网络,为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并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种养业,使湿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人们也得以坚守他们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FranciscoLittle_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 今天的吉林西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人与自然的和谐勾画出一幅“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好画卷。HosamFarouk
摄▲南非媒体摄影师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在洮南金塔拍摄辣椒丰收。▲洮南金塔辣椒丰收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张磊
摄李少白
摄▲南非媒体摄影师Francisco拍摄“博”。博,在祭祀中跳舞的人,意指可以通灵的人RamonFernandez
摄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FranciscoLittle/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中外媒体摄影采风团在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院士工作站水稻对比试验田拍摄手工作业。邱会宁
摄南非摄影师FranciscoLittle_ChinAfrica.cn《北京周刊》
摄埃及摄影师HosamFarouk
摄RamonFernandez
摄
信息来源——吉林日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ms/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