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十佳历史文化遗迹评选名录
1.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
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四平市北郊,居高临下,站在陵园向南眺望,市区的全景清晰可见。陵园占地20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年成立的革命公墓,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平烈士陵园,安葬着四战四平中牺牲的名有名烈士和近万名无名烈士。
城堡式的大门宏伟壮观,两头高大威武的雄狮座卧在大门两侧,把陵园衬托的即雄伟又庄严肃穆。陵园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园中央建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年,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投资修缮烈士陵园,经过几年努力,使其面貌焕然一新。重新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32米,碑座为36米见方,碑身呈四把刺刀状,象征四战四平。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当年的东北局书记陈云得知四平烈士陵园成立,应四平市人民政府之邀,欣然为四平烈士陵园提字。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提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纪念碑后面是无名烈士墓,安葬着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英勇牺牲的一万多名烈士,该无名烈士墓是国内最大的烈士合葬墓之一。无名墓的墓铭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平攻坚战主要指挥人——洪学智提写,无名墓四周由四个呈方队形的座有名的烈士墓,无名墓与有名墓呈花盆状,寓意为陶铸的著名诗章:“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同时,陵园内还辟有四平英烈事迹展览馆。规划待建中的还有四战四平万名烈士英铭录碑廊、马仁兴雕像等项工程。
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年被国家列为重点烈士纪念保护单位。
年被国家列为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四平市烈士纪念塔
为纪念在四平战斗中和各次作战中英勇殉国的将士,年4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暨政治部决定在四千市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年5月7日纪念塔奠基,年6月30日竣工。
四平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四平市铁西区英雄大街与新华大街交汇处的广场中央,东距四平市火车站约米。纪念塔整体建筑由塔、牌坊和塔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纪念塔通高23.25米,塔顶端冠以一五角红星。距塔前30米处建有牌坊,塔园为圆形,以塔为轴心,园内花草繁茂,松柏常青。
年,四干市革命委员会将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刻于塔身正面。牌坊匾额上楹联换成以楷书体的形式阴刻毛泽东诗词《七律·回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年4月13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列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10日,文物管理部门在烈士塔旁建立了文物保护标牌。年,四平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单位将烈士塔顶端的红五星重新装制,尽可能使烈士塔恢复原貌,并在塔室西面嵌一长方形黑色大理石墓铭。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地。
3.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
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座落于梨树镇内,该旧址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解放前系梨树伪满协和会委员张绍宇的住宅。整个宅院坐北朝南,为清代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共有房舍15间。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系青砖青鱼鳞瓦、硬山明梁明柱式建筑,外墙为挤缝构筑,上部房脊两端有鸱吻装饰,房檐为花叶形滴水,建筑物四周建有围墙。
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南距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平战役纪念馆15公里,与四平战役纪念馆遥相呼应,是四平战役中保存下来的一处重要遗迹,也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原生态景点。
年,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被省文化厅公布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梨树县政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拨付资金60余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濒临倒塌的旧址建筑物进行了重新修葺。年,梨树县成立了博物馆,馆址设在此地,负责保护、管理该旧址,同时利用该旧址对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年博物馆被梨树县委、县政府批准为“梨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梨树县党史教育基地”。
4.英雄铜像
年6月,一座展示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形象的铜塑在四平烈士公园(后称儿童公园、现为英雄广场)落成。这是为纪念四战四平中东北人民解放军战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而塑造的。铜像基座高2.2米,边长1.5米,铜像高2.5米,重1.5吨。塑造的两位英雄形象装束一致,均为头戴棉帽,肩披斗逢,身着棉军装,腰系子弹袋,腿裹绑腿,足穿轨靴鞋。一位英雄腋下夹着炸药包,作匍匐前进状;另一位英雄端着冲锋枪,作奔跑冲锋状。斗逢呈随风飘动状。高大的身躯,威严的面孔,喷射着怒火的眼睛,生动表现了人民战士所特有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慨。
铜像雕塑工程自年开始,特聘请东北艺术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的刘荣夫、黄心维两位教授和讲师王熙民担任设计工作。铜像铸造工程由四千市正大铁工厂(今四平市铸造厂)承担。
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英雄铜像与四平烈士纪念塔一同被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旧址
位于四平市铁西区英雄广场西北角,年由日本关东军气象管理部所建,当时定名为四平街气象观测所,简称“测侯所”。为国内最早的观测站之一。
年“满铁”四平街测侯所被伪满中央观象台接管,更名为四平街观象所。
年3月一战四平时,此楼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保一旅功城部队指挥所,首长(即指挥员)为钟伟、马仁兴等。
年4月1日改为辽北省气象台,同年5月更名四平气象台,后为四平气象局办公楼。
6.四平街四洮铁道管理局
,时任交通部总长梁敦彦向日本借款,用于修筑四洮(四平—洮南)铁路中四郑(四平—郑家屯)一段。年12月,占地面积0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四郑铁路工程局办公楼应势修建。该办公楼为悬山式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四面房屋相连,在中间形成一个围合天井。年,北洋政府将四平街至郑家屯的铁路延长到洮南,四郑铁路同时更名为四洮铁路。四郑铁路工程局改称四洮铁路工程局。
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就夺取了四洮铁路及其附属建筑。年,伪满洲国四平省成立,四平为省会,省公署就设在四洮铁路局办公楼。国共三年内战时期,四洮铁路局办公楼先后成为国共两方各自的辽北省政府办公楼。
年4月21日,辽北省建制撤销。四平市、梨树、双辽、长岭3个县划辽西省。撤销后的辽北省各机关迁往锦州市,与辽西省合并。此后,四洮铁路办医院(医院)。
年5月31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7.四洮铁路发电厂遗址
四洮铁路发电厂,建于年。当时发电容量KW。四洮铁路发电厂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制日俄的南满铁路,保护民族工业,修建的四洮铁路的配套工程。主要是保证铁路信号用电,同时,提供附近居民照明用电。
四洮铁路发电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的骄傲。直到年后,日本人修建了四平北门变电所,由丰满发电厂送电到四平,所有的小发电厂都被迫关掉了。不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永存的。
解放后,电厂的厂房一直作为北沟商店而留存。改革开放后,四洮铁路局所属地区的历史建筑也被列入拆迁对象。好多历史建筑都被无情的拆掉了。不知道经过怎样的争斗。发电厂遗址,还有部分历史建筑被保留了。
8.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机车修理库
中东铁路是沙俄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建于~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四平机车修理库位于四平市铁西区北沟街道北桥洞西南,始建于年,现存机车修理库、机车转盘和整备作业线,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机车修理库由主楼、车间组成,主体建筑面积约0平方米。砖混结构,屋顶由铅皮铺设。主楼位于南端,为三层凸字形结构,高约10米,正门朝南。主楼北部连接的机车修理车间为扇形结构,车间高8米,共12间,每间两室,能同时容纳24台机车。车间两端开门,一楼顶部按扇形等距排开,设有35个排烟口,间距5米,排烟口每处建有高约6米的烟囱。车间西北侧等距分布12扇门,分别与12组呈放射状分布的铁轨相接。库内有洗修线、架修线和转盘,库外有机车整备作业线。该建筑目前整体结构稳定,保存现状良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四平段机车修理库是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机车修理库,对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史具有重要价值。该建筑采用折衷主义的设计手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9.二龙湖古城遗址
城址平面呈方形,周长米,方向为南偏西30°,城址西部残缺,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残存高度1~5米,墙基宽12~15米。在南墙近中部保存有一错口型瓮门。城址内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铁镢、铁质马具、铜箭头、燕国刀币、铜带钩及陶釜、罐、尊、豆等器物,还有饰绳纹的板瓦、筒瓦及半圆形素面瓦当等建筑构件。陶器的特点具有较明显的战国时期燕文化特征,对研究战国时期燕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提供了重要材料。这也是目前所知战国中晚期燕国在东北地区最北的城址,为战国七雄之燕国控扼东北的重要据点,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0.偏脸城城址
古城依山势修筑,西北高,东南低,平面呈方形,方向南偏西23度,城垣夯土板筑、周长米。古城辟四门,各门均有马蹄形瓮城。古城有角楼而无马面,角楼一般高出城墙1-2米,城外有护城壕,宽约20米。此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金初韩州从柳河县迁治于此金正隆五年(年)。金末蒙古军“志在掳掠、得城旋弃”,大军所到之处往往杀掠焚烧一空,韩州自不能幸免。元代在此设“韩州站赤”,明初开原北陆路驿站亦有韩州站。偏脸城内除了俯拾皆是的建筑构件和陶瓷器残片等遗物外,近年来还出土了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完整器物,如瓜楞瓷壶、黑釉玉壶春瓶、双鱼纹铜镜、有柄人物故事镜、铜风铃、铜造像、金质头饰件、官印等。
11.叶赫部城址
为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城,包括东城、西城和商监府城。三城均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镇内,“相距里许”呈三角形分布。商监府城又称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因靠近镇北关,故明人称其为“北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内城有两重城垣,外重城垣周长米。在西墙北部辟一南门。外城沿山脊修筑,周长1米。此城有角楼,无马面,无瓮门。西城原称“夜黑寨”,又称老城或西城,延用85年。外城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平面呈椭圆形。城垣以土石堆筑,残高2-3米,周长米。辟东、西二门。内城建在外城东南隅一座突起的山岳之上,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依山势走向筑城,周长米。内城有瓮门两座、角楼四座、马面十二座。东城原称“台柱寨”,又称新城或东城,延用72年。外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平面呈圆角方形,城垣为土石堆筑,周长米。内城建在外城正中一座突起的平顶山丘之上,平面呈椭圆形,城垣沿山崖边缘修筑,周长米。内城辟南、北、东、西三门,南北二门门外均有马蹄形瓮城。有角楼而无马面。城内有“八角明楼”(迎神殿)、“瓦子堂”(祭神殿)、“贝勒府”和“格格楼”等建筑遗址。万历四十七年()8月19日,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四大贝勒八大臣、倾全国之兵,大举进攻叶赫部,直逼叶赫城。22日后金军攻下东西二城,叶赫两位贝勒双双殉难,历二百余年十一位贝勒的叶赫国从此寿终正寝,部民全部带往建洲编入八旗。
12.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遗址
为清代柳条边吉林边墙第一座边门,也是柳条边新老边墙21座边门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成为柳条边历史的见证。,《吉林通志》卷十五:“布尔图库门,旧名布尔图库苏巴尔汉,又名半拉山门。苏巴尔汉,国语塔也,以门之东南塔山为名。乾隆年间奉部文裁苏巴尔汉四字,唯称布尔图库门”。始建于康熙九年(年),当时仅有一座边门的门楼、兵丁房和仓库。初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一员,披甲兵十名。其后相继修建大老爷府(五品防御官邸)、二老爷府(八品笔贴式官邸)和老爷庙(关羽庙),康熙二十年(年),设五品防御一员、八品笔贴式一员,披甲兵二十名在此驻守。先后有双升、七十五、八十三,德积、德禄、成福、富勒吉扬阿、文庆、富升保,强子林等在此任防御。目前仅存兵丁房和二老爷府。
13.吴俊升私邸旧址
又称吴大帅府旧址,位于双辽市辽河路中段号,原为洮辽镇守使公署。年扩建,年(民国13年)春夏之交扩建竣工,成为军阀吴俊升私邸。吴俊升是中国近代重要军阀,奉军二号人物,是奉军首脑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奉军的副大帅。“吴大帅”之称由此而来。民间便将此私邸称为“大帅府”。吴俊升私邸为典型的清式建筑,雕梁画柱,磨砖对缝,前后三层套院,左右二厢跨院,以月洞门相衔。三进套院间,东西厢房和前后正房之间均有回廊相通。分正房、书斋、过厅、花厅、偏厦、廊庑等共余间。四周建垛墙,四角有炮楼,府门前有高大辕门,朱红大门旁雄踞石狮,并有上马石、拴马桩及大铁炮等。门内、外有影壁,布局独特,气势恢宏,占地近万平方米。年双辽市政府进行复原维修,保留房舍32间,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并辟为郑家屯博物馆。
14.城子清真寺
城子清真寺年被四平市列入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大殿建于清朝顺治初年(1644年),建筑面积170平方米,高度7.6米,雕梁画栋,青砖铁瓦砖木结构,殿内更有名人字画书法,古色古香,传说十五世纪末。城子一片荒凉,草木茂盛,从河北沧州的杨家石桥的杨小伍来这里打猎开荒占草,在这里修建最早的清真寺。大清朝的时候。那时清真寺有大殿,讲堂,食堂三部分,大殿五间坐西朝东,砖瓦结构,顶覆灰瓦,后改铁瓦,长18.4米,宽9.4米,前有回廊,五檩接架结构。梁8.6米明柱高3.1米,上有横梁,横梁上有五彩云朵等各式图案回廊内铺设青砖,回廊壁上有十三幅绘画,另有镌刻着历年修寺乜贴(捐款)名单木刻牌匾数块,镌刻着门窗皆涂红色,两侧个有砖雕牡丹图案,南北山墙有拱形窗磨砖对缝。窗上方南墙有砖刻牡丹图案,北墙为砖刻葵花图案,西墙正中原有以拱形门,墙外为一6米高凹殿,毁于文革中。殿内有明柱8根拱形门两侧原有书写楹联一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两侧墙上有草书伊斯兰教箴言及艺术字画。
城子清真寺最大一次维修是吉林一位金大人一位马大人指示维修的,有匾额多块。其中一块是清末将领高州镇总兵左保贵赠的一块匾额,左保贵山东费县人,年甲午战争作战卒于朝鲜平壤。破坏最大一次是年文革期间伊通二轻机械厂和县粮食局造反派,来两汽车人到寺后不问青红皂白,把古兰经,地毯,架子,经匣,棺罩,水旱溜子全部烧掉,其中还有十八扇门,四合窗户,两块竖匾,五块横匾,放在院中烧掉,年以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寺管会多方筹集资金对寺进行了多次维修。
15.塔子山战斗遗址
塔子山,为石岭子镇与山门镇的界山,是四平以东群山之首。四平人去过塔子山观光的很多,站在塔子山的顶峰,立足于山巅巨石之上,风大云远,远眺连绵的群山和俯视现代化的城市,让人心灵顿悟。塔子山距四平城区约10公里,塔子山主峰海拔近米,山顶面积近百平方米,站在塔子山山顶,可俯视四梅铁路和集锡公路,战略位置显得十分重要。
年4月间,正是四平保卫战进行得异常惨烈的阶段,扼守在塔子山的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新六军5个师浴血奋战,上演了悲壮的一幕。塔子山阵地为四平街防御阵地左翼最后1个制高点,关系到东南阵地的安危。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58团1营浴血奋战,连续打退12次冲锋,后因伤亡过大,改由西满3师7旅19团防守。18日拂晓,塔子山再次鏖战,19团的指战员,乘国民党军进攻炮火延伸,从血泊中爬起,以白刃肉搏抗击国民党军一次次的冲锋,终因伤亡过大,塔子山阵地失守当晚。
16.于家沟抗俄斗争纪念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年)8月,沙俄借口保护巾东铁路,出兵东北。侵略军一支马队驻扎在梨树县于家沟附近的刘磨坊屯。于家沟是个只有6户人家、二十几个农民的小村落。8月26日,两个沙俄-L兵窜进于家沟,将于河生完小孩仅8天的六儿媳轮奸。8月28日,这两个沙俄士兵携刺刀又来到于家淘,窜进于河家。于河领着于永春等3个儿子与两个沙俄士兵展开了搏斗。于永春砍死一个沙俄士兵,另一个士兵被刺昏倒,苏醒后爬回驻地。当天下午,沙俄侵略者结队前来于家沟,一路见人就杀。将王金一家五口全部杀害。于家沟群众闻讯后躲进村后的苍子山树林里。于永春为保护乡亲们安全撤离,惨遭俄国士兵的枪杀。侵略军放火烧掉了于家沟所有的房屋后,又追到苍子山,屠杀了孙情、王德等20余名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于家沟惨案。于永春的儿子于德江一直保存着父亲杀死沙俄侵略者用过的刺刀。年,梨树县人民政府在于家沟抗俄斗争纪念地建立了“于家沟人民抗俄纪念碑”,并修筑了“抗俄勇士于永春之墓”。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纪念地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由四平市旅游局所有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ms/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