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怎么拿高分市第八中学胡秋实老师告诉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语文挺拔尖的啊?都是九十多分,为啥上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一语文的学习,往往出现不正常的突然“减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到底出在哪呢?
胡秋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年参加工作,多次获得市、区级教育嘉奖。
对于以上的问题,结合刚刚结束的初一语文期中测试卷,胡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
初中语文考试常见的3个问题
结合刚刚结束的语文期中测试卷,胡老师分析学生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第一,许多学生会背知识点,却不能正确地写出来。例如:翻译“沥”这个字,很多学生能够背出“下滴”这个意思,但却没能正确写出“滴”这个字,导致失分。
第二,学生把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了,却在“怎么用”上出现了问题。例如:“本文以‘起来,中国’为题,有什么妙处?”这其实就是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学生能够背出答题的模版,“本义+文中的意义+表达效果”,但怎么去填充内容,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难题,这就是所谓的理解,也就是悟性。
第三,作文素材单一,是作文丢分的一大原因。本次期中测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人》,很多学生写父母、写环卫工人,就连乞丐也被他们带上了光环,成为他们最欣赏的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素材的积累决定了学生考试时是否有材料可写,所以庞大的信息积累量是完成出色作文的前提。
胡老师总结,学好初中语文需要6个字:记背、方法、理解。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就是在这3个环节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必须把该背的知识点背下来,这样才能拿到基础题的分数。“如果学生不断地努力背诵、勤奋地学习,最后却没能取得理想的分数,那么就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胡老师告诉记者,跟着老师学方法,等于在学答题格式,学答题步骤,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做到所写的答案向标准化靠拢,这样就有了阅读题的基础分。
那么,很多学生有了方法,仍然答不对题,这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理解。理解就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很多时候读不懂文章,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能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途径只有一条,就是长期地去阅读、去思考,培养阅读习惯,慢慢地让自己具备较强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再贫瘠,自然也就提升了理解能力。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胡老师说,写作是一个模仿、借鉴和创造的过程,换言之,也同样需要记背、方法和理解。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作家就能够用笔写出来,而学生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文笔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这就需要学生去模仿和借鉴,也就是记背。但是,学生仅靠记背模仿和借鉴还不够,需要有一个高分的保证,就是作文框架,也就是写作方法,将自己的思想放在最合理的框架下,展示给老师,这就好比下棋,谋篇布局才能步步为营。胡老师建议,对于借鉴的材料,学生要清楚这些材料不能仅仅简单地背诵一下就用到文章中,需要再创造,也就是理解。学生要去思考如何把材料中的一些细节变得生动和精彩。
想要在写作中顺利找到素材,这是需要阅历的。孩子年纪小,注意到的事情自然不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烦恼、压力增多,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对人、对事有见解,他的眼中才会看到一些东西。现阶段,他们只能去靠阅读谈别人的阅历,来提升自己的感悟。
“阅历少,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体会远远不够,生活中很多小细节都隐藏着任性的光辉和污秽,你不注意自然就不会去想它是怎么一回事。”胡老师举例说,如龙应台,她把一些现象和真实的生活感受表现出来了,这是她的本领。于是,学生要做的就非常简单了。阅读,把龙应台的感受化为自己的感受。当然,在阅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隔膜,就是不理解的地方,这很正常,毕竟没有经历这些阅历。
丰富阅历,把作文写得更有深度
绝大多数孩子的人生很简单,上课、回家、吃饭、自习、睡觉,这样的人生阅历真的很难支持他们写出一篇好文章。而所谓的高品质作文,只不过是同一档次下技巧的比拼,需要好好练习,多运用些技巧。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作文题目,有时候会让孩子感觉索然无味,只能敷衍了事。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跟题目对不上号。可有的题目,孩子看一眼就会眼前一亮,胸有成竹,并不需要什么技巧,只是写出自己想写的,最后也能得到不错的分数,这就是孩子的经验跟题目对上了。
胡老师建议,一方面要多从“术”下手,多练习写作技术,但是更重要的是用看书来增加阅历和感悟。一本书能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在初中阶段,与作者一对一的精神交流,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审美角度,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孩子能产生自己的客观想法和主观感受,只有多阅读,才能知道好的文字是什么样,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中,孩子才有可能增进自己文章的可读性。“不阅读,就相当于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胡老师希望,通过阅读,孩子可以丰富充盈资历,去寻找共鸣和创作的火花。
记者丹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ly/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