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在即,重温关于金融科技的万字价值
以下系列文章写成于今年早些时候,内容涉及金融科技的本质、金融监管、蚂蚁招股说明书解读、蚂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供大家参考判断蚂蚁上市带来的金融科技热潮。万众瞩目的蚂蚁就要上树(市)了,那么“蚂蚁科技”会不会成为“蚂蚁石油”呢?
之一:关于金融科技的本质
美人鱼是人还是鱼?人头马是人还是马?狮身人面像又是什么鬼?这是一个很容易忽略,又有必要搞明白的重要问题——伟人说过,先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金融和科技,是当今世界最来钱的两大行业之一,由他们结合而来的“金融科技”这个概念,近年来炙手可热。除了N多P2P公司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外,互联网的豪强,比如京东、阿里、小米、等,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将有关公司改名为金融科技公司。
大家知道的蚂蚁科技集团,就是阿里旗下蚂蚁金服改名而来。在招股说明书中,蚂蚁自称为“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也就是,它的核心是金融科技(Fintech)。
那么,金融科技的本质,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呢?
1.金融科技的本质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另根据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年)》,金融科技指的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与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结合的产物,有点像学科领域中的交叉科学,但是,它的本质是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模式创新等。因此,虽然“金融科技”一词的落脚点在“科技”,但它的本质还是金融,这跟“电子商务”本质是商务而不是电子,刚好相反。
正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也就是,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金融服务方式、形态的改变,不改变金融风险属性的本质,科技再发达,也不能超越金融规则,但科技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金融的改造和加成,使传统金融公司蜕变为新金融公司,正如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店商升级为电商一样。
2.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
在估值上,由于新金融公司不算是真正的科技公司,相应的估值,应该在“金三胖”(金融、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公司之上,而在科技公司之下。
也就是,假设传统金融业的平均市盈率是10倍,科技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80倍,那么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其合理估值,应在10-80倍之间。
由于这个原因,虽然现在“金融科技”如火如荼,但敏锐的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等公司,从来没把金融科技当作自己的终极追求,蜕变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才是他们的目标。
比如,“蚂蚁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说,我们的愿景是构建未来服务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致力于以科技和创新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
京东数科更是明确指出,“经过7年发展,京东数科从数字金融模式到金融科技模式,再到数字科技模式,历经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不过,在悟理哥看来,两家公司虽然都号称科技公司,但从业务构成看,还不够“科技”。
比如,蚂蚁集团的收入由三大板块组成。其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ToF,包括微贷、理财、保险)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中达到63.39%,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ToB)占据了蚂蚁集团当期35.86%的收入,创新业务则占据0.75%。
京东数科主营业务划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ToF)、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ToB)、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ToG)三大块,今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分别为41.48%、52.37%和5.57%。
以上,ToB业务本质是依托原电商平台的支付等企业服务收入,ToF业务本质是金融电商,即依托原电商平台巨大的流量来销售微贷、理财、保险等产品。
因此,至少现阶段,两家公司在主体上,还不是科技公司,相应估值应该高于传统金融而低于科技股。
3.金融科技到哪里去
一是业务重心从服务C端向B端转变,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这是因为,随着消费金融依赖的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网络贷款、在线支付等传统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潜力有限,为金融机构提供(2B2C)大数据、智能风控、精准营销、金融云等技术服务将是未来的重点。也就是,金融科技将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产业互联网阶段。
二是由金融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撑。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以金融服务为场景,以技术和数据为金融企业赋能,带动整个行业效率提升并向智能化转型。比如,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已经在区块链、智能金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
三是监管方面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比如中国也将建立中国版的“监管沙盒”制度。到底什么是“监管沙盒”,我们将在明天的文章详细介绍。
之二:关于金融监管
随着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多家公司改名为科技公司,并传出上市消息,金融科技最近很火热,热到我国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已经占全球的70%(IMF测算)!为了跟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监管层也是与时俱进。比如,去年8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年)》,就提出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金融科技监管。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条国际先进经验,大概就是“监管沙盒”了。来吧,一起学点新东西,顺便思考下马云骂巴赛尔协定有何道理。1.“监管沙盒”从哪里来?沙盒本是计算机用语,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安全领域的虚拟技术,在受限的安全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并限制应用程序的代码访问权限,为一些来源不可信或无法判定其意图的程序提供试验环境。因为预设的安全措施,程序一般不会修改受保护的真实系统和数据,造成安全影响。(有的像Windows系统中的安全模式)年,英国将沙盒理念引入金融监管领域,创建了“监管沙盒”概念,指的是一个可以让企业测试其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的“安全空间”,不会因相关活动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约束,造成正常监管的所有后果。如果上面的语言还不够通俗易懂,那么可以这样理解:以前咱们国家进行改革前总要先选好试验区,在地图上画一个圈,在这个圈内实行一定特殊政策,比如经济特区、自贸区等都是这样。但是,对于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来说(特别是科技引入后,金融创新的步伐大大加速了),再划定一个物理区域来试验并不合适,因为任何政策或者物理边界的存在,都可能会阻碍创新,但如果金融创新得不到有效监管的话,也可能会演变成系统性风险。如何平衡这个矛盾?聪明的人想出了采用虚拟监管区来替代物理试验区的方法,这个虚拟监管区就是“监管沙盒”最为典型的模式。任何提出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与现行监管政策不相符合产品的企业,都可以向监管部门申报进入“监管沙盒”测试,提交申请材料并经批准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进行试验。所谓试验,就是可以向社会招募同样愿意“入盒”测试的消费者,消费者得到全面的产品介绍和风险提示后报名参试,如果试验期间发生风险,消费者可以根据协议得到补偿。试验期结束后,企业提交试验情况报告材料,由监管部门进行评估,以此决定是否可以向全社会推开。所以简单的说,这有点像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新药都要经过几期临床试验,确认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后才能向社会销售,金融创新产品没有这么复杂,但也要有个由监管层及消费者检验的过程。因此,“监管沙盒”的出发点,实质是通过风险可控的缩小版的真实市场,一方面希望保护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希望保护消费者权益,而消费者的引入也有助于帮助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2.“监管沙盒”现在怎么样了英国提出“监管沙盒”的概念并实施以后,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很快开始了自己的监管沙盒计划。我国的“监管沙盒”试验也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起步。去年12月5日,央行表示支持北京进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一个月之后,央行公布了6个创新监管试点项目,被公认是首批“监管沙盒”试验项目。北京首批入选监管沙盒的六个金融科技项目序号创新应用名称申请机构1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工行2微捷贷农行3智令产品中信、银联、度小满、携程4AIBankInside百信银行5快审快贷产品宁波银行6手机POS创新应用银联、小米数科、京东数科6月2日,北京市第二批11个“入盒”项目公布,产品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5G、智能风控等前端科技产品。相比于第一批,第二批测试单位覆盖了银行、保险、科技公司、非银行支付等方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看并下载11个测试项目的申报材料。(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ls/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