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
九·一八
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城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诬为中国军队破坏,立即对东北军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此事件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民国史纪事本末》
九一八事变只是火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剧烈爆炸,确属“蓄谋已久”。在此之前,日本对中国基本就没有停止搞一些明里暗里的动作,意图不言而喻-----夺占东北,侵略中国,控制东亚。
蚍蜉撼树,自取灭亡,暂且不去管他。但是在日本的一系列动作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最初的理论到恶性事件,最终导致九一八事变。
《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大纲体现。
年6月2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集一部分热衷于侵占中国的军人和政府官员,商量研究对华政策,实际上就是侵略政策。事后整理成《田中奏折》。那么,奏折中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奏折内容非常详尽。
首先,分析了侵华依据,当你看清楚这些依据之后,也就看清楚了日本的无耻嘴脸。
依据一:“满蒙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满蒙的面积有多大,可以这么说吧,是当时日本本土以及属地朝鲜和台湾的面积总和的三倍,处于岛国而又人口密集的日本当然心向往之。
至于自然资源,满蒙地区的铁矿煤矿以及森林那更是日本无可匹敌的。印象中,日本特别丰富的似乎是火山和地震,呵。
国土面积大,你就来夺啊?资源丰富,你就来抢啊?这不是小偷,这是强盗。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毫无疑问,那就是强盗政府。
依据二:“东三省政府和民众日益觉醒。”
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压制,日后很难控制,趁羽毛未丰,扼杀于摇篮中是上上策。
很明显,日本害怕中国的富强,他要阻止中国的富强,他要在中国富强之前先下手为强。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富强,别无选择,这是血的教训。
依据三:“‘九国公约’的签订,对日本在华利益有所限制。”
它削弱了日本在整个东北的既得利益,日本即将狗急跳墙。
依据四:“贸易方法不成功。”
对于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争夺,英美等国也逐渐渗透进来,并且,英国以印度为原料供应地,美国凭借加拿大提供后勤保障,完全有力量加以染指中国东北地区。然而,日本如果失去东北,将很难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在日本人眼中东北必须是日本的。
单纯说到贸易,作为一个生意盲,我当然不懂如何经营好一个企业,但我至少知道要理顺公司内部关系,各司其职,同时搞好供销平衡,而绝不是把手伸到别人口袋里去。
鉴于以上形势,“欲造成昭和新政,必须以积极的对满蒙强取权利为主义。以权力而培养贸易,此不但可制支那工业之发达,亦可避欧势东渐。”
很明显,为了夺取经济利益,必须武力抢占东北。这也是奏折当中的侵华步骤和目标。
这个步骤和目标我们有一句很熟悉的话,“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奏折还列明了具体的侵华方法。
首先对满蒙下手,策略是先搞宣传,毫无依据的信口开河,说满蒙历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当然,就他们的脸皮厚度来讲,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不会脸红的。
其次,对于蒙古王公更简单,用金钱利益摆平一切,贪图利益的人是最容易对付的。
我们可以看出,《田中奏折》对于侵华的各项理论已经非常明晰,有了这个指导方针,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皇姑屯事件
日本人最初是想通过控制东北的实权派人物张作霖以来达到控制东北的目的。
张作霖对日本确实有一定的依赖关系,这要起源于的直奉大战,当时奉军前线将领郭松龄突然倒戈,反叛了张作霖。无奈之下,张作霖只得求助于日本人,才得以保全在东北的势力。
由此,日本人也就认为对张作霖有恩,张氏应该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就意图通过张氏获取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如果把张作霖变成日本人在东北的傀儡,那么占领和统治东北地区将不再有大的障碍,从而《田中奏折》的第一步也将由理论变为现实。
但是“张氏不肯作日本之工具,将日本所欲得之种种特别权力,坚持不与,日本以为大有妨碍于该国之利益,故决定灭除张氏,以利日本在东三省与东内蒙之计划也。”
张作霖非常硬气,也令我们肃然起敬。他的话掷地有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我什么也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日本人杀心已起,他们在寻找有利时机下手。
机会定格在年。
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总司令进行第二次北伐,北伐对象就是北京政府的张作霖。这是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的最后一次权力争夺。
而日本关东军对此的第一反应就是提出了《对中国时局的意见报告》,派部队驻扎山海关或锦州地区,不管是蒋介石还是张作霖,谁也不得进入东北地区,要进也可以,除非首先解除武装。
不过,相比蒋介石和张作霖而言,日本人还是倾向于张氏的。所以,在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意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上。北伐军绕开济南,继续进攻张作霖,战场很快将会转移到京津地区。
日本人有点慌乱了,声称“当战乱发展至津,京地区,并祸及满蒙时,帝国为了维持满洲治安,必将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不言而喻,所谓的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用武力,也即是阻止中国军队进入东北,亦或解除武装。
张作霖走投无路,只能退往东北,而关东军打算派军队前往锦州和奉天(沈阳)进行拦截。
但是有一点,根据以往的条约规定,日本在东北的驻军仅限于铁路沿线,如果向锦州奉天地方派兵,算是向国外的军事行动,必须要得到天皇的“奉敕命令”。
“奉敕命令”迟迟不下,5月26日等到的竟然是日本陆军部的“中止既定方针”,也就是中止派兵拦截。
关东军的计划泡汤了,他们原想利用这次机会,解除张作霖的武装,然后手无寸铁的张作霖只能接受充当日本人傀儡的条件。
但是,计划泡汤,放虎归山,再逼张作霖就范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关东军铤而走险,瞒着日本陆军部和政府,采取了单独行动-----刺杀张作霖。当然,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刺杀张作霖,而是趁张作霖被刺,东北军必然产生混乱,关东军就此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混乱时期,挑起战争,彻底解决满洲问题。
刺杀地点选择在皇姑屯附近京奉铁路和满铁线交汇的三洞口,因为这个地方有利于日军行动,行动的具体策划人是关东军的高级参谋河本大作。
河本首先派人查清了张作霖离开北京的日期,当然,张作霖也有所防备,最初定于6月1日,又改为6月2日,最后确定为6月3日。不过就是这么机密的事件也被关东军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想象出关东军的能力。而等待张作霖到来的是足足斤黄色炸药。
张作霖的专列上,除了张作霖自身之外,另有文武大员以及三公子张学曾。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日本顾问町野武马,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本人在专列到达天津时就早早下了车,但当时没有人去注意这个细节。
6月4日5时30分,专列走到了三洞桥,独立守备第二大队中队长东宫铁男按下了电钮,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当场炸死,张作霖重伤,由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抢救回到大帅府,4小时之后,不治身亡。张学良急急从北京赶往奉天,主持东北局势。
东北军秘不发丧,张作霖是否去世,外界概不知道,更甭说日本人了。从大帅府传出的声音只是“极峰受有微伤,精神尚好”。
我们知道,刺杀张作霖的行动是关东军的主张,日本军部还不知情,关东军也害怕军部的追查,所以他们伪造了现场,在三洞桥枪杀了两个中国人,并且在他们身上放了苏制炸弹和栽赃信件,把凶手转嫁给了南京政府。
当然,日本军部最后还是追究擅自行动的责任,把河本调离了关东军,但是河本在离开之时,在关东军中安插了一个人---板垣征四郎,这个人和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的结合把中国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板垣擅长判别决断,石原擅长理论煽动,下文的中村事件和九一八事变基本就是出自这两个人的策划。
我们还知道,刺杀行动的目的在于制造混乱,趁机起兵,占领满洲。不过现在的形势出乎关东军的意料----张作霖到底怎么了?受伤了?死了?所有一切都是疑问,因此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直到局势稳定之后,东北当局才宣布张作霖于6月21日去世,而这时关东军已经失去了最佳出兵时机,只能另寻时机。
中村事件
时间到了年6月26日,在兴安屯垦区的索伦山一带,中国屯垦军第三团第三连连长宁文龙查获三个可疑人,为首的中村震太郎自称是日本帝国东京黎明学会会员。
之所以说他们是可疑人,主要是因为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都与军事有关。
中文、日文的军用地图,铁路线涵洞以及桥梁的自绘图,兴安屯垦区的兵力布置,枪炮种类,口径大小,将校姓名以及当地自然气候特征,这些东西不得不让人怀疑。
屯垦军第三团团长关玉衡亲自审问,并对其所带物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中村一路上接触的都是一些铁杆汉奸,中村的笔记本上也记录了要策划颠覆兴安区的计划,毫无疑问,中村是间谍。
既然是间谍,那就另当别论了,关玉衡必然会谨慎对待此事。
有人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无外交,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建议把中村一放了之,但是这样一来,日本方面肯定他要讨回中村的所有物品,那样就会暴露屯垦区的军事秘密。
第二种意见就是把中村上交屯垦区公署,由屯垦区公署处理。但是屯垦区公署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并且这样一来就会使事件的秘密进一步扩散。
另有人建议把中村秘密处决,所带物品一并焚毁,以免事态扩大。
关玉衡权衡利弊,采纳了第三种意见,并且上报张学良,也得到张学良的默许。
按说事情到此为止了。但是,中村的实际身份是日军参谋部中尉,在被捕之前已经把自己的行踪报告给了洮南日本领事馆,约好日期到达领事馆,但是预期二十多天也不见中村的到来,日本人就开始了调查。
调查的主要人员有关东军的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二人查出蛛丝马迹之后,又邀请来了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土肥原贤二扮作货郎,深入到屯垦区腹地,在一家当铺中找到了中村的手表,那是关玉衡的一个士兵贪财从中村身上摘下来的。
麻烦来了,双方开始了口舌之战。
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按照石原莞尔的提议,要求中国政府赔偿、道歉、保证将来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兴安区当局立即回应:兴安区是军事重地,外人不得擅自进入,否则,发生意外,概不负责。
日本人又造谣说中村是因为夹带海洛因,在兴安区被土匪所杀,这样就把中村的间谍身份洗刷的一干二净。并且再次要求中国方面逮捕凶手,否则就将武力解决。
当时张学良已经改旗易帜,以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的身份驻扎北京,在东北主持政务的是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对于日本人的无理要求,荣臻无奈,只得在表面上羁押关玉衡。
直到年9月17日,林久治郎仍然和荣臻继续纠缠中村事件,其实日本人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此,中村事件只是个军事侵略的借口而已,时机一旦成熟,日本人就会把中村抛在脑后,他们垂涎的是东北富饶的土地。
九·一八
对中国使用武力,关东军要比军部更加激进。对此,石原曾经利用关东军组织的一个“参谋实习旅行”活动,一路旅行,一路演说,宣传鼓动占领满洲,并且时不时的就抛出文章《战争史大观》、《转变国运的基本国策---解决满蒙案》,目的只有一个,做好入侵中国东北的理论宣传。
板垣和石原早已经制定好计划,最初,石原的计划仅限于夺取南满,而板垣又把计划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
现在,宣传已经达到效果,中村事件也是武力入侵的绝好理由。
另外,导致武装入侵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年开始出现的经济危机,已经有席卷全球的态势,各国都在想法摆脱经济困境,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而德意日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9月18日夜间,独立守备大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川岛中队长带领名士兵,兵分两路,自己带98人向沈阳靠拢,伺机攻击北大营;副中队长河本末守带领7人至柳条湖附近破坏南满铁轨。
晚上10点20分,柳条湖路轨被炸损毁,其实仅仅是微小的损毁,无非就是坏了两根枕木,一小段铁轨稍微扭曲罢了。根本不妨碍通行,因为一会之后就有一列来自长春的列车顺利通过。
跟以往一样,日本人做坏事的时候就会嫁祸于人,铁路毁坏之后,还在附近摆放了几具中国人的尸体,污蔑破坏为中国人所为。
柳条湖爆炸一响,川岛立即发动了对东北军北大营的进攻,同时,板垣在沈阳以“代理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命令附近部队第29联队和岛本大队对川岛进行支援,毕竟,川岛只有98人。同时,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命令各地部队或者向沈阳进犯,或者攻占重要城市以来牵制东北军的力量,一切都以攻占北大营和沈阳为要。
与日军相反,东北军接到的命令是“不抵抗”。其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围剿红军,力主“攘外必先安内”,中村事件之后,他再次电告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关东军与东北军的力量对比。
张学良归附南京国民政府之后,重新整顿军队,把东北军分成国防军30万人、省防军10万人和屯垦军,上文提到的关玉衡就是屯垦军的一名团长。单从数字上看至少有40万人,但是因为参加中原大战,东北军调入关内的就有30万,所以,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就10万多人。
日本关东军不用细算,就1万人。
事变当日,攻占北大营的日军川岛以及各路援军总共有人,驻防北大营的东北军是王以哲的第七旅,属于东北军的精锐部队,下辖三个团人。
我已经知道,当时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驻防北京,而副总司令张作相因父丧去了锦州,王以哲只得请示参谋长荣臻如何对应,荣臻想当然的请示张学良,想当然的得到回复“不抵抗”。最后,王以哲得到的命令就是“不抵抗,即令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很多士兵在睡梦中被刺杀,更多的士兵抱着枪却找不到被收缴封存的子弹,只能到处逃跑躲避。
日军以死两人伤20余人的代价攻占北大营,沈阳、长春、营口、安东、凤凰城一夜之间被日本人占领。四个月之后,中国东北成了日本人的满洲,万中国人变成亡国奴。
历史可以远去,历史不可遗忘。这篇文章怎样结尾呢?所有的言辞都敌不过这首歌曲。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nanzx.com/tnsls/6908.html